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边走边看:建筑内外的奥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601945
  • 作      者:
    张鸿祯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鸿祯,1947年生,曾从事教育、企管、党务、律师等多项工作。现退休,以书画、旅游自娱。
展开
内容介绍
  《边走边看:建筑内外的奥秘》是以人文历史和中外古典建筑为重点,用详实的史料和简约的文字配以精美插图,力图使读者从多角度领略各类旅游活动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获取尽可能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帮助读者如何欣赏人文景观和各种风格的建筑,为大众旅游增添智慧风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十、甲骨文、金文和陶文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是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汉字,故称为甲骨文。考古学界也称其为“殷墟文字”、“殷墟书契”、“龟骨文”、“契文”,因为其大部分是殷代盘庚至帝辛(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时的卜辞和记事文字。
  金文,也叫“钟鼎文”,因为这类文字是铸在殷、周时期的钟或鼎等各类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之类的记录。
  陶文,是刻在战国、秦、汉等时期陶器上的文字,有时也可见于砖上。其内容简单,一般字数不多,内容为人名、地名、工匠名、生产年月或吉祥语。
  甲骨文、金文和陶文都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产生于远古先人出于劳动与交流的需要之中,通过长期不断的探索、总结与改进,由结绳记事到讯(即刻画)木乃至传说中的仓颉见鸟兽抓痕足迹而造字,以图画象形表意,创造出象形字,时间大约在6000年前。其后自3000年前至今,文字演变经历了由繁至简并逐步规范的历程,先后定型的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
  十一、丝绸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与丝织的国家。远在2000年前,我国生产的丝绸就远销国外,被称之为“东方丝国”。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西域。西域是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的统称,主要指新疆和中亚西亚地区大约包括36个国家。张骞之行,开辟了从中原经新疆到中亚的交通路线,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及外交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古代丝绸(也包括铁器、火药、造纸、印刷等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大体是循张骞开辟的通道路线往来于伊朗和地中海东部的国家以及欧洲,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是北路:出玉门关,经交河城、龟兹、疏勒、葱岭北(帕米尔高原),到大宛(费尔干纳盆地)等地;二是南路:出阳关(敦煌西南),经鄯善、于阗、莎车、葱岭南、大月氏(阿富汗)、到安息(又称波斯,即伊朗),由安息再往西可到达条支(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大秦(古罗马帝国等欧洲国家)。当时,汉朝的丝绸等物多由南路运出。后来,这条道路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贸易,而且是东西方交通及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同时推动了东西方的外交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与发展,影响深远。
  十二、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北方各诸侯小国都各自筑有边城,以维护各自的防卫与统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北方边防,于公元前214年开始把以前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成为西起甘肃,经过内蒙、宁夏、陕西、山西、河北、京、津,东止于辽东,横跨我国北部的超长建筑与防御工事。此后,汉、南北朝、隋、唐等各朝代都对长城加以使用和维修。明朝期间,共18次修筑长城,使其更加坚固、更加壮观、更利于实战和长期屯驻防守。
  所以,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明朝万历年间的公元16世纪末始完成修建。长城走向不仅是西起甘肃嘉峪关而东至河北山海关的主线“边墙”,另外还有筑于宣化与大同之南横亘河北与山西两省边界的复线内长城,其总长6700公里。近年经考古发现,在辽宁尚有近千公里的明长城遗迹直至鸭绿江。2012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调查和认定,长城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所以,其“万里长城”之誉确非虚得。
  万里长城修筑于高山之巅或崇山峻岭之间,古代工具简陋且交通不便,修筑如此浩大工程其艰难不可想象。所以,长城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奋斗、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不愧为世界奇迹和伟大工程之一,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
  十三、大运河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杨广为其荒淫无度的游乐需要,征用数百万民夫和耗用大量钱财开凿了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4000余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贯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五省大地。大运河的开凿在客观上成为我国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对南北文化经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宝贵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产。今天,我们又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建设南水北调的宏大工程。
  十四、都江堰
  长江上游的支流之一岷江,每到春夏之交经常山洪暴发,使四川灌县等地区泛滥成灾。公元前250年,秦王派李冰为蜀地郡守。为了根治水患,李冰和儿子二郎对岷江水情进行了深入访问和勘察后,组织民众在灌县修建都江堰以治理岷江水患。
  针对发生洪水时以灌县城外岷江东岸的玉垒山为界西涝东旱的现象,修堰时首先在玉垒山凿开一处缺口以分流到山东侧干旱地区名日“宝瓶口”,与江岸相隔离的岩体叫“离堆”。但在完工后因山东侧的地势高致水流不畅,虽经扩大缺口仍然效果不大。李冰父子又经多次勘察后决定在距离玉垒山稍远的江心再筑一道分洪堰,使江水在流经玉垒山前就分为两股:一股流入宝瓶口被抬高水位后可通畅地流入山东侧田野并流入长江的另一支流沱江,其称为“内江”;另一股为岷江本流称“外江”。分洪堰前端指向岷江上游筑一尖头叫“鱼嘴”,用以护堰防冲刷。在宝瓶口的上游修筑一处坝体叫“飞沙堰”,在汛期水涨而超用量时使其溢向外江而起到分洪调节水量与防淤。从此,岷江对成都平原来讲真正是化害为利了。李冰为这一水利工程起名为“都安堰”,后来更名为“都江堰”至今。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是人文景观的灵魂
第一节 了解人文景观的历史
第二节 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
一、石器时代
二、仰韶文化
三、龙山文化
四、青铜时代
五、博物馆常见的青铜器
六、铁器时代
七、图腾崇拜和龙
八、华夏、中华与中国
九、三皇五帝
十、甲骨文、金文和陶文
十一、丝绸之路
十二、长城
十三、大运河
十四、都江堰
十五、五湖四海
十六、三山五岳
十七、皇帝

第二章 最具民族特征的中国古典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典建筑的民族特征
第二节 台基
一、普通台基及其组成构件
二、金刚座台基及其构件
第三节 栏杆
第四节 铺地
第五节 柱
第六节 梁架
一、构架形式
二、粱架构件
第七节 斗拱
第八节 雀替
第九节 屋顶
第十节 墙壁
第十一节 窗
……

第三章 中国古典建筑造型欣赏游
第四章 民居欣赏游
第六章 西式建筑欣赏游
第七章 宗教名胜游
第八章 丰富多彩的各类旅游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