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81323
  • 作      者:
    李文华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末以来,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激化。生态学所固有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观点及其多学科研究的传统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监测与模拟方法等,为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与框架。为系统总结近二十年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本书组织国内知名的生态学家,群策群力,合作编著。内容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生态产业、城市和区域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卷)》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工作的相关人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3)心态文化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包括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个人私德、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人口的思想素质有明显的社会性。例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尊老爱幼这些可比的指标,以及青少年犯罪率和刑事犯罪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人口群体的思想素质水平。
  (五)系统内部关系网络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内部自然支持系统的水-土-气-生-矿生态因子之间,经济代谢系统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调控环节之间以及社会调控系统的人口-人-人文之间以及三个子系统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关系网络。尽管不同类型的复合生态系统,小到家庭、企业、农庄,大到流域、国家、地球,在时空尺度、服务功能、组成结构、主导过程及与外部环境关系上千变万化,但其以人类活动为主导因子,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时空量构序的生态关系却是一样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辨识、模拟和调控每一个子系统内部以及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
  1.时间生态演替关系
  复合生态过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复杂的多属性辨识问题,其动态演变包括地质演化、地理变迁、生物进化、文化传承、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景观演变、生态影响、人居环境、项目建设等不同时间尺度。复合生态系统演变是由不同尺度、不同速率、不同阶段、不同范畴的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生态过程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脉冲影响和累积影响、历史影响和现实影响、瞬时响应和延滞响应。如何辨识系统的慢变过程和快变过程、自然生态演替和人工生态演替、主动因子和被动因子、长边因子和短边因子、机会因子和缓冲因子、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连锁机制,调节生态发育和生态稳定的关系,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客观环境和主观愿望的关系,实现系统的平稳和谐发展,是每个复合生态系统都要面临的挑战。
  2.空间生态耦合关系
  复合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包括区域、流域、政域、城镇、乡村、社区、街区、邻里、工矿、楼宇等不同景观尺度的相互联系。复合生态系统是自然景观(地理格局、水文过程、气候条件、生物活力)、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风俗、风尚、伦理、信仰等)的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维耦合,景观生态学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来减缓空间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污染效应、拥挤效应和心理压抑效应等环境影响。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系统内外山形水系的整合性和风水流通性;二是系统内部自然环境(绿韵)、人工环境与交通网络(红脉)的和谐性与生物连通性;三是立体空间、地表空间、地下空间的多样性与相容性:四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标识性与亲和性;五是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宁谧性:六是社区生产生活功能的混合性与社会服务的便利性;七是非硬化地表和建筑物表面的立体绿化;八是以本地物种为主导、乔灌草混交。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指数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第四节  生态足迹方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巾的应用
第五节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效应
第六节  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节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及实践进展
第八节  人类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  生态产业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
第二节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生态产业园建设
第三节  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网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
第四节  生态农业
第五节  沟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节  生态旅游
第七节  海水养殖的生态学
第八节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生态效应
第九节  以生物能源产业重新振兴中国生态农业
第十节  面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消费研究

第三章  城市生态建设
第一节  国土和城市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城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管理
第四节  生态市、县规划建设与实践

第四章  区域生态建设
第一节  东北商品粮基地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二节  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再造山川秀美
第三节  西北十旱区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四节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研究进展
第五节  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纵向岭谷区特殊环境格局的生态效应及安全调控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