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要求建筑设计系的每个学生读这本书,也应要求那些决策者本人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他们的决定对我们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
本书介绍了一种固有风格观念的设计基础和新兴技术,强调人的感觉、活动性和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自2000年第一版出版以来,本书把建筑师和作家引向了更加关注感官的建筑之路,但是,仍然有必要鼓励人们并向他们阐明,在设计工作中,不要受先入之见的影响,而要经历由内而外的演变过程——从运动、感觉、环境及建筑师与客户之间的对话发展而来的过程。两位作家描写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把人类生活、体验和物质放在了设计的中心位置,这种方式为发现、生长和转变找到了机会。
第1版序言
凯伦:从开始谈论这本书起,我们便把它想成一个宣言,一个温和的宣言。它既是我们观点的宣言,也是“显示”隐藏在建筑里的或被建筑忽略了的东西的一种途径。
R·比安卡:在书中,我们试图解释建筑物背后的创造过程,也试图传递建筑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因为建筑不仅涉及材料和外形,还涉及人、情感、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纪元,在这个新时代,每个人都要参与外界活动。内在美与个人参与制作有关,人们在工作中会考虑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会很认真和投入地做事,因而就自然地表露出了内在美。
凯伦:我们描述的是对建筑的态度,这种态度承认人和事物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是设计的灵感,还在于他们是建筑存在的根本原因。态度这个词对我来说很重要,字典里对态度的第一条解释是:“身体或形体各部分的排列;姿势”,最后一条解释是:“生物体对刺激物(即物体、观念或形式)做出特性反应的戒备状态。”两个词义相结合,解释为身体定位和以特有的、重复的方式随时做出反应的状态。我想说的是,我们所描述的是一种开放性定位,是能够以可接受的方式随时做出反应的。
R·比安卡:我们建议把这个开放性当作一条走向设计的道路,我们把它推荐给将来从事设计的人,也推荐给需要别人给自己做设计的人。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希望他们能从书中了解到我们谈论的是既复杂又简单的话题。在建筑设计中我们不能忘了人这个元素,不能忘了事物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在构造建筑物和商品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日常活动的容身地和给养品,也找到了重塑自己的绝好机会。
凯伦:写这本书,使我有机会探究长期以来被困扰的问题。作为一名在大学教授建筑学的社会科学家,我非常清楚建筑类院校多么强调人的经验和活动的常规问题,而忽略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广义上来看,还忽略了生活的物质性,比如:家具、照明和材料等。当抽象的设计思想受追捧时,还会有谁关心生活的内容呢?确切地说,还会有谁关心建筑的内容呢?
R?比安卡:不仅限于此,事实上主动性更有其重要性,而不是被动性。我不是指生产方面的主动性,而指对于需要面对和改变的环境,要主动承担责任和采取行动。本书告诉大家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有一个准备过程:尽可能抛开假设和习惯做法,来判断周围有什么,什么与你息息相关。我们描述的是展开设计的方法,强调发现、发展和转变过程的重要性。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太女性化,但这是拥抱环境和了解外界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规划一下,或用用新技术就行了。
凯伦:在写书过程中,我找到了描写我的信念和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的机会,我不再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是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布置给学生们阅读。我提出自己认为关键性的问题,但并不说出答案或解决办法。我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各种方法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因此,公平起见,现在该我说了。学生们常常沮丧地问:“您喜欢什么样的建筑呢?”他们问得对,因为多数情况下,我都是以完全批评的姿态在文章或问题中指出缺乏的东西和被误导的地方。现在是该提建议的时候了。
我从事的是环境设计研究,这个研究领域存在的前提是建筑师、规划师、室内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掌握更多、更好的信息来指导他们的决策。我当然同意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掌握更多有关人以及人的活动和体验的信息,需要掌握更多从设计上使得这些得以维持和加强的信息。然而,如果建筑师们不想这么做,即使信手可得的最好信息对他们来说也是没有用的。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必须改变态度。
R·比安卡:我也坚信这一点,直到你要我写,我才知道我想写这本书。之后,我感到有责任指出这种改变的必要性,有责任说出建筑学上一般不说的话,揭开它的面纱,面对圣灵。在建筑学院,人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心愿,遵循别人的方法,和我一样,他们在那里没有家的感觉。对所有这些人我感到一种责任。以学术的方法做事很抽象,让人感到无能为力和残缺不全。想象一下,当你必须设计一个博物馆或一个有750家住户的小区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我的论文就是那样完成的。作为一名学生,光靠自己你如何开始呢?你到图书馆去,着手研究类似项目,试图想出建筑的模样来。你靠模仿同类项目进行设计,没有时间了解、寻找和体验新的行为模式。
我知道许多人离开了建筑学院,因为他们发现所从事的事情太抽象,同时还有点儿过时,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想要接触实际的方法。他们通常改做社会或艺术工作,但之后又感到沮丧,因为在那些领域,无法实现创造与转变同时并举的愿望。
我也多次想离开建筑学院,因为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做那些研究。记得在一次设计审查过程中,一位教授拿起一张立面图就开始挑毛病,学生好不容易有机会说话了,“您把图纸拿倒了”,教授却回答道,“只要是好的设计,怎么拿没关系”。那么什么是好的设计呢?
一旦开始以建筑师的身份工作,看到多数建筑师为别人设计的房子千篇一律,而自己则选择住在非常特别的地方——常常都是一个世纪或几个世纪以前建成的意大利式建筑,这让我大为惊诧。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设计呢?
在参观那不勒斯附近的古罗马城——埃尔科拉诺的当时,我仍然在预想未来,在尝试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但在那儿我感到什么都有了,建筑不需要再有什么新发明了。人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学习如何传递一种气氛,如何摆弄空间关系。我得了一种缄默症,因此加入到了考古的行列中,从古人那里学东西,去了解建筑的精髓。我还研究了心理学,并逐渐领悟到,古今的差异或许在于人们的内在建筑意识。
在那个时候,我去开罗拜访了哈桑·法特希。记得一天晚上他请我吃饭,日落前,带我到了他家的露台上,就在清真寺附近,他指着那儿的拱顶说:“这是月亮的建筑。”“月亮的建筑?”我问。他说:“是的,建筑是有阴柔和阳刚之分的。”他建议我读一读史瓦勒?鲁比兹写的《人类的神殿》,书里有关于卢克索神庙建筑对称性的解说,还建议我看奥利维?马克的《房子的心理分析》。法特希把我带进了建筑的诗学境界,我感到我与他正在同一条道路上前行。现在发现有很多人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那时我认为必须找到自己的路,不去作别人所期待的那种建筑师。的确,对于我来说,那是在由内而外上迈出的一大步。
凯伦:把内部的东西展现到外面来,这是如此强大的一个图像,这个图像描绘了这么多不同的情形和状况。它传递如此强烈的运动感,揭开事物的面纱,露出被隐藏的东西。“由内而外的建筑”意味着太多不同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应该对于它意欲不明的地方做些解释。就拿一个建筑物来说,我们要解释:“由内而外的建筑”理念,要让室内环境给人以室外的感觉。巨大的玻璃幕墙、玻璃屋面、大跨度结构,室内场所暴露于阳光和天空下,这时,内外的差别就不大了。还有人可能说,不盖屋顶,单用围墙圈起来的场子,就像一个庭院,那是另外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
由内而外还指建筑物本身内外颠倒的设计形式,把通常隐藏起来的东西暴露在外面。比如,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从正面就能看到各种管线和楼宇设备,真是直截了当地被翻了个底朝天。在曼哈顿下城的临街艺术与建筑工作室,斯蒂文?霍尔和维托?艾肯西对房屋的正面做了一些改造,创造了一个稀奇古怪的内外颠倒式建筑,正面墙体上不同尺寸和形状的板块,实际上是可以旋转的活动拼接面,当这些板块打开时,一些内墙墙面转到了外面,一些外墙墙面则转到了里面。这个临街店面可以被当成一个空间比喻,体现了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艾琳?格蕾的清漆木块屏风也是如此。
内和外是相互补充的,它们相互依赖而存在。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要把内和外对立起来,而是要对它们进行互相定义。我开始考虑“由内而外的建筑”,主要是想提出你之前提到的那个发展过程,让事物自然存在于人们的需求之中,存在于空间之中,任其发生,并使之得以转变。由内而外的思想,还使人们开始重视以前根本不重视的事情,那就是人的体验和内心的渴望。
R·比安卡:我们确实必须清楚想传递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建筑形式是意图的影像”(你还记得这是迈阿密会议的标题吧,我们是在那次会上认识的),那么文字形式也是意图的影像。我们使用这个标题的意图是什么呢?对我来说,就是传递一种合而为一的思想,一种不可分割的思想,建筑的外和内通常是分不开的,无论怎样,建筑和它存在的原因是根本无法分开的。这关乎建筑的责任,关乎人类的进化和利益。建筑是通过设计、建设和创造而成的,不是随便给一个就行了。建筑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设计、建设和创造的,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建筑风格,所以我们不能把建筑和生活分开。
凯伦:我们所举的例子,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来自著名的和不知名的建筑师,来自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来自艺术家、作家还有诗人。我们没有按照不同的类别、或衔接内容把这些例子分成不同的章节或段落,我们用几页纸、或者甚至一页纸把它们写出来,这使我想起了建筑的样子,有名的和无名的建筑总是并肩而立。我们生活在不同尺度的环境里,从门把手、椅子到房间、大楼和城市,没有一样是相同的。我们居住在所谓的现代环境里,但我们又深深地被过去影响着,因为过去的建筑随处可见。
R·比安卡:我们把建筑当作可以体验的东西,也当作可以重新发明的机会,它帮助我们避免被躲在新形式里的老模式所束缚,盖伦?克兰兹这样教我们:即使是椅子,也要重新发明,以适应我们的身体。对椅子的重新发明,不在我们的脑子里或主观臆断和空想里,而在人身体的形成方式上。重新发明始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对可能性的推断上,这和本书的书名密切相关:内部,也就是我们的内心,必须走出来,成为设计的灵感,而不是设计把外界强加过来,让人们不得不去适应它。
“由内而外的建筑”使我想起了《回到未来》这个电影名字,建筑的未来、还有我们的未来似乎在于发现我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我们是谁,而不是制造某种我们必须适应的东西,把人变成被动的物品。
凯伦:回忆过去,还记得当初我们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记下了种种想法和计划,然而,把这些丰富而概要性的东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文字和好的例子却花了不少时间。一开始就记下那么多基本要素和问题,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想好了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以更谨慎的态度进行描述,以更直接的实验性方式说明问题,两人之间的衔接要恰如其分。
我知道要进到书里去,可这对我来说是困难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停留在外面,嘴上说一说,却没有真正进去创作。我长时间处于松懈和不确定的状态,在太多项目中举棋不定,我们之间失去了联系,也与我们心怀的意图失去了联系。但是,只要我们到了一起,总能重新找到活力和激情。毫无疑问,这本书是我们由内而外地创作出来的——是我们从亲身经历和观察中齐心协力地创作出来的。
我们写下了共同坚信并且感觉到的事情。这么做对我来说是困难的,因为当今学术界的文章,都来自经验主义或学术性研究,或来自理论探索,而不是来自个人信仰和个体经历。
R·比安卡:你很清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我来说一直都很有难度,意大利语和英语在思考和语言表达上差异很大。
脱离学术角度,是我的自由,写些长句,也是我的自由,我的长句经常没有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出假定和设想。在写这本书时,我不得不经过把长句截成短句的过程,以便恰当地表达主题、引导过渡。起初,我发现这样做非常不好而且令人沮丧,因为这样一来,句子中原有的语气和活力就没了。我必须学会抓住本质、用语精确、不能有任何疏漏,而首先要做到的是用英语进行思考。有时候发现结束得太突然,你知道,我都没耐心了;有时候简单的概念变得复杂了,原因是用简单方式表达的这个过程把概念复杂化了。我永远都忘不了你一直是怎么告诉我“把它说出来”的,几乎就像我是个不会把想法写出来的孩子,于是,我就说出来,一切则变得既简单又清楚了。
有时候我发现要把某件事情说清楚很不容易,还不如直接做或证明这件事。我感到缓慢的写作正在夺走飞逝的时间,真有些负担不起。然而,一旦就话题和你展开讨论,再开始写作时,这种感觉就顿然消失,于是一切都顺畅了。
凯伦: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我们两个人都感到写起来有困难。互相修改对方的文字,以便使我的表达学术味儿不要太浓,使你的用词更加准确,这么做一点儿也没有使写作变得更容易一些。我们以各自的方式写,大多数情况下,我的语调更学术化,用我们的思想解读和整合别人的文字。你则采用更直觉的方式,常常用比喻和类推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R·比安卡:中间也有很多开心时刻——你把我锁进你的房间,强迫我写下去;我说你的句子太长,没有过渡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欢笑。
凯伦:这似乎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但我并不认为我们之间有什么大的分歧。在引用原话、选择图片等类似小事情上,我俩可能有过不同看法,但我们之间的共识是惊人的。记得在艺术展上看到艾伦·维纳的印刷品“飞翔的翅膀”时,我俩的想法不谋而合,都认为用这张图做这本书的封面,简直太完美了!
......
序言
第1版序言
第1章
内、外、由内而外
凯伦A弗兰克
第2章
始于身体
凯伦A弗兰克
第3章
建筑的灵魂
R比安卡莱波力
第4章
空间疗法
R比安卡莱波力
第5章
作品与过程
R比安卡莱波力,凯伦A弗兰克
第6章
对立的平衡
凯伦A弗兰克
后记
图片版权
致谢
对第一版的评价:
弗兰克和莱波力认为建筑应该更有活力,认为建筑的特性来自人类的身体。当同样地由内而外而不是严肃且不带情感地设计时,建筑会产生与人相通的空间感。
——贝弗利·罗素,亚奇沃克斯执行董事
两位作家通过……现象学和女权主义的当代镜头,引领我们在建筑的旅途中穿行。他们用勇气和旁征博引的文献资料,通过设计的历程追溯建筑的触感。
——黛博拉·甘斯,建筑师兼副教授,普拉特学院
应该要求建筑设计系的每个学生读这本书,也应要求那些决策者本人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他们的决定对我们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
——韦恩·卢卡,医疗设计与健康中心设计研讨会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