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br /><br />1.1光机电一体化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3<br /><br />1.2光机电一体化基本构成要素4<br /><br />1.2.1系统构成4<br /><br />1.2.2技术构成5<br /><br />1.2.3系统分类及特征7<br /><br />1.3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8<br /><br />1.3.1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的分析方法8<br /><br />1.3.1.1系统的解耦与耦合8<br /><br />1.3.1.2系统设计公理9<br /><br />1.3.1.3单元化设计原理12<br /><br />1.3.1.4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层次12<br /><br />1.3.1.5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分析14<br /><br />1.3.2模块化设计方法17<br /><br />1.3.3柔性化设计方法17<br /><br />1.3.4取代设计方法18<br /><br />1.3.5融合设计方法18<br /><br />1.3.6优化设计方法18<br /><br />1.3.7人机系统设计方法19<br /><br />1.3.8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艺术造型设计方法19<br /><br />1.3.9可靠性设计方法20<br /><br />1.3.10系统安全性设计方法22<br /><br />1.4光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设计23<br /><br />1.4.1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需求分析23<br /><br />1.4.2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技术参数与技术指标制定方法24<br /><br />1.4.3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方案设计24<br /><br />1.4.4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方案设计26<br /><br />1.4.4.1系统结构方案设计的程序26<br /><br />1.4.4.2系统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27<br /><br />1.4.5光机电一体化系统总体布局设计28<br /><br />1.4.6总体准确度分析与设计28<br /><br />1.5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流程28<br /><br />第2章传感检测系统设计<br /><br />2.1传感检测系统31<br /><br />2.1.1传感检测系统的概念与特点31<br /><br />2.1.2传感检测系统的结构与组成31<br /><br />2.1.2.1非电量的特征31<br /><br />2.1.2.2传感检测系统的结构32<br /><br />2.1.2.3传感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34<br /><br />2.1.2.4传感检测系统的软件组成34<br /><br />2.1.3传感器信号的处理35<br /><br />2.1.4信号传输35<br /><br />2.2传感器及其应用36<br /><br />2.2.1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36<br /><br />2.2.2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6<br /><br />2.2.3各种用途的常用传感器37<br /><br />2.2.4基于各种工作原理的常用传感器41<br /><br />2.2.4.1电阻式传感器41<br /><br />2.2.4.2电容式传感器46<br /><br />2.2.4.3电感传感器49<br /><br />2.2.4.4压电传感器56<br /><br />2.2.4.5磁电传感器61<br /><br />2.2.4.6霍尔式传感器62<br /><br />2.2.4.7光纤传感器66<br /><br />2.2.4.8激光式传感器71<br /><br />2.2.4.9数字式传感器76<br /><br />2.2.5传感器的选用80<br /><br />2.3模拟信号检测系统设计81<br /><br />2.3.1模拟信号检测系统的组成81<br /><br />2.3.2基本转换电路82<br /><br />2.3.3信号放大电路84<br /><br />2.3.4信号调制与解调87<br /><br />2.3.5滤波电路88<br /><br />2.3.6电平转换电路90<br /><br />2.3.7采样保持电路90<br /><br />2.3.8运算电路90<br /><br />2.3.9A/D转换电路93<br /><br />2.3.10数字信号的预处理94<br /><br />2.3.11抗干扰设计99<br /><br />2.4数字信号检测系统设计101<br /><br />2.4.1数字信号检测系统的组成101<br /><br />2.4.2编码器及光栅信号的电子细分方法102<br /><br />2.5现代传感检测技术的新发展107<br /><br />2.6典型传感系统设计应用实例和检测装置109<br /><br />2.6.1CX300型数控车铣加工中心传感检测系统设计实例109<br /><br />2.6.2飞锯检测系统设计实例110<br /><br />第3章伺服系统设计<br /><br />3.1伺服系统113<br /><br />3.2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113<br /><br />3.2.1伺服系统的基本要求113<br /><br />3.2.2伺服系统的设计步骤114<br /><br />3.3伺服系统执行元件及其控制114<br /><br />3.3.1执行元件种类和特点114<br /><br />3.3.2电气执行元件115<br /><br />3.3.2.1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115<br /><br />3.3.2.2交流伺服电动机及其驱动117<br /><br />3.3.2.3松下MINAS A4伺服型号意义及参数119<br /><br />3.3.2.4步进电动机127<br /><br />3.3.2.5步进电动机驱动装置设计129<br /><br />3.3.3液压执行机构131<br /><br />3.3.4气动执行装置131<br /><br />3.3.5新型执行装置132<br /><br />3.3.6电液伺服阀132<br /><br />3.3.7电液比例阀133<br /><br />3.3.8电液数字阀133<br /><br />3.4执行电机的选择及设计134<br /><br />3.4.1交流电动机调速方式134<br /><br />3.4.2交流变频调速器135<br /><br />3.5开环控制伺服系统及其设计136<br /><br />3.6闭环伺服系统设计137<br /><br />3.7数字伺服系统的设计138<br /><br />第4章机械系统设计<br /><br />4.1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组成140<br /><br />4.2机械传动机构设计141<br /><br />4.2.1机械传动机构的分类及选用141<br /><br />4.2.1.1机械传动机构的分类141<br /><br />4.2.1.2机械传动机构的选用142<br /><br />4.2.2传动因素分析143<br /><br />4.2.3 滚珠丝杠传动设计与选用144<br /><br />4.2.3.1滚珠丝杠副基础资料144<br /><br />4.2.3.2滚珠丝杠副的主要尺寸和精度等级151<br /><br />4.2.3.3滚珠丝杠副的选择设计计算及典型产品155<br /><br />4.2.4其他传动机构166<br /><br />4.2.4.1齿轮传动166<br /><br />4.2.4.2挠性传动171<br /><br />4.2.4.3间歇传动172<br /><br />4.3机械导向机构设计174<br /><br />4.4机械执行机构设计179<br /><br />4.4.1执行机构分析179<br /><br />4.4.1.1主要性能指标179<br /><br />4.4.1.2系统的品质182<br /><br />4.4.1.3能量转换接口185<br /><br />4.4.2微动机构187<br /><br />4.4.3误差补偿机构191<br /><br />4.4.4定位机构193<br /><br />4.4.5设计实例194<br /><br />4.4.5.1数控机床动力卡盘与回转刀架194<br /><br />4.4.5.2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197<br /><br />4.5支撑系统和机架设计199<br /><br />4.5.1轴系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类型199<br /><br />4.5.2机架的基本要求及结构设计要点201<br /><br />第5章微机控制系统设计<br /><br />5.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分类205<br /><br />5.1.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05<br /><br />5.1.1.1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205<br /><br />5.1.1.2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组成206<br /><br />5.1.2微机控制系统的分类206<br /><br />5.2微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207<br /><br />5.2.1模拟化设计方法和步骤207<br /><br />5.2.1.1模拟化设计思想207<br /><br />5.2.1.2香农采样定理207<br /><br />5.2.1.3模拟化设计步骤208<br /><br />5.2.1.4数字PID控制系统设计209<br /><br />5.2.2离散化设计方法和步骤212<br /><br />5.3微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2<br /><br />5.3.1差分方程212<br /><br />5.3.1.1差分的概念和差分方程212<br /><br />5.3.1.2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213<br /><br />5.3.2Z传递函数213<br /><br />5.3.2.1基本概念213<br /><br />5.3.2.2开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213<br /><br />5.4微机控制系统分析215<br /><br />5.4.1线性离散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215<br /><br />5.4.2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16<br /><br />5.4.2.1Z平面内的稳定条件216<br /><br />5.4.2.2S平面与Z平面之间的映射关系216<br /><br />5.4.2.3稳定判据217<br /><br />5.4.3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217<br /><br />5.4.4离散系统的暂态性能218<br /><br />5.4.4.1闭环极点与暂态分量的关系218<br /><br />5.4.4.2离散系统暂态性能的估算219<br /><br />5.4.5离散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220<br /><br />5.4.5.1Z平面上的根轨迹220<br /><br />5.4.5.2用根轨迹法分析离散系统222<br /><br />5.4.6离散系统的频率法222<br /><br />5.5典型微机控制系统及设计应用实例223<br /><br />5.5.1基于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微机控制系统223<br /><br />5.5.1.1系统结构和特点223<br /><br />5.5.1.2工控组态软件223<br /><br />5.5.2基于单片机的微机控制系统223<br /><br />5.5.3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微机控制系统223<br /><br />第6章接 口 设 计<br /><br />6.1接口设计基本方法和接口芯片225<br /><br />6.1.1接口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225<br /><br />6.1.2常用的接口芯片225<br /><br />6.2人机接口电路设计225<br /><br />6.2.1人机接口电路类型与特点225<br /><br />6.2.2输入接口电路设计226<br /><br />6.2.3输出接口电路设计227<br /><br />6.3机电接口电路设计237<br /><br />6.3.1机电接口电路类型与特点237<br /><br />6.3.2信号采集通道接口中的A/D转换接口电路设计237<br /><br />6.3.3控制量输出通道中的D/A转换接口电路设计239<br /><br />6.3.4控制量输出通道中的功率接口电路设计241<br /><br />6.3.4.1PWM整流电路241<br /><br />6.3.4.2光耦合器驱动接口设计243<br /><br />6.3.4.3继电器245<br /><br />第7章设 计 实 例<br /><br />7.1数控车床的改造249<br /><br />7.1.1数控车床的改造方案组成框图249<br /><br />7.1.2机械结构改造设计方案249<br /><br />7.1.3数控车床计算机控制系统改造硬件设计252<br /><br />7.1.4数控车床计算机控制系统改造软件设计257<br /><br />7.2工业机器人的机电一体化设计257<br /><br />7.2.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与分类257<br /><br />7.2.2SCARA型装配机器人系统设计257<br /><br />7.2.3BJDP1型机器人设计262<br /><br />7.2.4缆索并联机器人设计266<br /><br />7.3无人搬运车(AGV)系统设计270<br /><br />7.3.1无人搬运车系统(AGVS)270<br /><br />7.3.2无人搬运车的引导方式和结构273<br /><br />7.3.2.1无人搬运车的引导方式273<br /><br />7.3.2.2无人搬运车的结构274<br /><br />7.3.3典型的无人搬运车276<br /><br />7.3.3.1瑞典AGV电子有限公司的产品276<br /><br />7.3.3.2美国AGV产品有限公司的产品278<br /><br />7.4信函连续作业自动处理系统设计281<br /><br />7.4.1信函自动处理流水线282<br /><br />7.4.1.1信函自动处理流水线的组成282<br /><br />7.4.1.2信函自动处理的前提条件283<br /><br />7.4.2信函分类机283<br /><br />7.4.3缓冲储存器285<br /><br />7.4.4理信盖销机287<br /><br />7.4.5信函分拣机290<br /><br />7.4.5.1信函分拣的同步入格控制290<br /><br />7.4.5.2条形码及光学条码自动识别290<br /><br />7.4.5.3光学文字自动识别293<br /><br /><br /><br />参考文献298<br /><br />第1章低 压 电 器<br /><br />1.1低压电器分类及型号说明303<br /><br />1.1.1低压电器的分类303<br /><br />1.1.2低压电器型号表示方法303<br /><br />1.1.3低压电器选型的一般原则304<br /><br />1.2熔断器304<br /><br />1.2.1熔断器的分类及结构原理304<br /><br />1.2.2熔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04<br /><br />1.2.3常用熔断器的型号及适用场合304<br /><br />1.2.4常用熔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06<br /><br />1.2.5熔断器的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313<br /><br />1.3接触器313<br /><br />1.3.1接触器的分类及结构原理313<br /><br />1.3.1.1分类313<br /><br />1.3.1.2结构原理313<br /><br />1.3.2接触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13<br /><br />1.3.3常用接触器型号及应用场合314<br /><br />1.3.4常用接触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19<br /><br />1.3.4.1NC系列接触器性能参数319<br /><br />1.3.4.2CJX系列性能参数322<br /><br />1.3.4.3CJ系列323<br /><br />1.3.4.4LC1、LC2性能参数325<br /><br />1.3.4.53TF、3TS、3TD主要技术参数327<br /><br />1.3.4.6CZ0性能参数329<br /><br />1.3.4.7接触器附件330<br /><br />1.3.5接触器的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333<br /><br />1.3.5.1接触器的使用类别333<br /><br />1.3.5.2接触器的选用333<br /><br />1.4继电器334<br /><br />1.4.1分类及用途334<br /><br />1.4.2主要技术参数334<br /><br />1.4.3常用控制继电器的型号及应用场合335<br /><br />1.4.4常用控制继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37<br /><br />1.4.4.1DY系列主要性能参数337<br /><br />1.4.4.2JY、JL系列主要性能参数338<br /><br />1.4.4.3DL系列主要性能参数339<br /><br />1.4.4.4MY1JAC、MY2JAC主要性能参数340<br /><br />1.4.4.5MY1JDC、MY2JDC主要性能参数340<br /><br />1.4.4.6LYJ系列性能指标341<br /><br />1.4.4.7LY1JDC、LY2JDC主要性能参数343<br /><br />1.4.4.8中间继电器345<br /><br />1.4.5热过载继电器345<br /><br />1.4.5.1热继电器的主要技术参数345<br /><br />1.4.5.2常用热继电器的型号及适用场合345<br /><br />1.4.5.3主要技术参数346<br /><br />1.4.6时间继电器352<br /><br />1.4.6.1常用时间继电器型号及适用场合352<br /><br />1.4.6.2晶体管式、数显式、数字式、电子式时间继电器主要技术参数355<br /><br />1.4.7其他形式的继电器359<br /><br />1.4.7.1其他形式继电器的型号及适用场合359<br /><br />1.4.7.2温度监控继电器360<br /><br />1.4.7.33UG46速度监控继电器360<br /><br />1.4.7.4闭锁式继电器362<br /><br />1.4.7.5G2R功率继电器363<br /><br />1.4.7.6G4Q棘轮继电器364<br /><br />1.4.7.7G9B步进继电器单元364<br /><br />1.4.7.8JGC系列固态继电器365<br /><br />1.4.8继电器的选用366<br /><br />1.5开关366<br /><br />1.5.1自动开关(断路器)366<br /><br />1.5.1.1自动开关的类型366<br /><br />1.5.1.2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66<br /><br />1.5.1.3自动开关的型号及适用场合367<br /><br />1.5.1.4常用框架式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72<br /><br />1.5.1.5常用塑料外壳式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78<br /><br />1.5.1.6常用真空式断路器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84<br /><br />1.5.1.7常用限流式断路器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85<br /><br />1.5.1.8常用漏电保护式断路器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87<br /><br />1.5.1.9常用小型断路器自动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90<br /><br />1.5.1.10自动开关的选用原则392<br /><br />1.5.2刀开关392<br /><br />1.5.2.1刀开关的类型、用途及特点392<br /><br />1.5.2.2常用开启式刀开关技术参数393<br /><br />1.5.2.3电动式大电流刀开关技术参数394<br /><br />1.5.2.4熔断器式刀开关技术参数395<br /><br />1.5.2.5低压户外刀开关技术参数395<br /><br />1.5.2.6刀开关的选用原则395<br /><br />1.5.3隔离开关396<br /><br />1.5.3.1隔离开关的类型、用途及主要技术参数396<br /><br />1.5.3.2常用隔离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397<br /><br />1.5.3.3隔离开关的选用原则400<br /><br />1.5.4负荷开关400<br /><br />1.5.4.1负荷开关的种类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400<br /><br />1.5.4.2常用负荷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401<br /><br />1.5.4.3负荷开关的选用原则401<br /><br />1.5.5组合开关402<br /><br />1.5.5.1组合开关的类型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402<br /><br />1.5.5.2常用组合开关的主要参数403<br /><br />1.5.5.3组合开关选用原则406<br /><br />1.5.6转换开关406<br /><br />1.5.6.1转换开关的类型特点及技术参数406<br /><br />1.5.6.2常用转换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409<br /><br />1.5.6.3转换开关的选用414<br /><br />1.5.7行程开关414<br /><br />1.5.7.1行程开关的类型、特点及技术参数414<br /><br />1.5.7.2行程开关的主要性能参数417<br /><br />1.5.7.3行程开关的选用原则425<br /><br />1.5.8微动开关425<br /><br />1.5.9限位开关430<br /><br />1.5.10接近开关435<br /><br />1.5.11光电开关441<br /><br />1.5.12倒顺开关446<br /><br />1.5.13脚踏开关446<br /><br />1.6按钮及指示灯446<br /><br />1.6.1按钮及指示灯的分类及用途446<br /><br />1.6.2常用按钮及指示灯的主要技术参数447<br /><br />1.6.3常用按钮及指示灯型号及应用场合447<br /><br />1.6.4常用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453<br /><br />1.6.4.1NP系列的主要性能参数453<br /><br />1.6.4.2LA系列的主要性能参数455<br /><br />1.6.4.3A3、A16系列的主要性能参数456<br /><br />1.6.4.4A22系列的主要性能参数457<br /><br />1.6.4.5信号灯及灯柱的主要性能参数459<br /><br />1.6.5按钮开关的选用原则463<br /><br />1.7电源463<br /><br />1.7.1稳压电源463<br /><br />1.7.1.1TSD系列挂壁式交流稳压电源463<br /><br />1.7.1.2NPS系列智能型净化交流稳压电源463<br /><br />1.7.1.3SVC系列高精度、全自动、三相交流稳压电源463<br /><br />1.7.1.4DBWJW、SBWJW系列微机控制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器463<br /><br />1.7.1.5DBW、SBW系列全自动补偿式电力稳压器463<br /><br />1.7.2开关电源468<br /><br />1.7.3模块电源471<br /><br />1.7.4逆变电源473<br /><br />1.7.4.1NNB系列逆变电源473<br /><br />1.7.4.2UPS不间断电源473<br /><br />1.7.5电源的选用原则473<br /><br />1.8其他473<br /><br />1.8.1保护类电器473<br /><br />1.8.1.1BP系列频敏变阻器473<br /><br />1.8.1.2启动器475<br /><br />1.8.1.3电机综合保护器480<br /><br />1.8.2操作屏482<br /><br />1.8.3接线端子483<br /><br />1.8.4变压器485<br /><br />1.8.5互感器488<br /><br />1.8.6电磁铁491<br /><br />第2章单片机<br /><br />2.1单片机分类及应用494<br /><br />2.1.1单片机分类494<br /><br />2.1.2单片机应用494<br /><br />2.2基本硬件结构495<br /><br />2.2.1基本组成495<br /><br />2.2.2硬件结构495<br /><br />2.2.3主要特点496<br /><br />2.3指令系统496<br /><br />2.3.1单片机的编程方法与一般规则496<br /><br />2.3.2指令系统496<br /><br />2.4常用单片机主要技术参数规格496<br /><br />2.4.1MCS51系列496<br /><br />2.4.2AVR单片机502<br /><br />2.4.3Freescale单片机504<br /><br />2.4.4PIC单片机507<br /><br />2.4.5NXP单片机514<br /><br />2.5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517<br /><br />2.5.1选用原则517<br /><br />2.5.2应用场合517<br /><br />2.6应用举例517<br /><br />2.6.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步骤518<br /><br />2.6.2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举例518<br /><br />2.6.2.1背景518<br /><br />2.6.2.2设计要求518<br /><br />2.6.2.3设计过程518<br /><br />第3章可编程控制器(PLC)<br /><br />3.1基本结构原理520<br /><br />3.1.1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520<br /><br />3.1.2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521<br /><br />3.1.3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和分类522<br /><br />3.1.3.1特点522<br /><br />3.1.3.2分类523<br /><br />3.2指令系统524<br /><br />3.2.1PLC的编程方法与一般规则524<br /><br />3.2.2指令系统525<br /><br />3.2.2.1PLC基本指令525<br /><br />3.2.2.2PLC的功能指令526<br /><br />3.3常用PLC规格和技术参数528<br /><br />3.3.1欧姆龙PLC529<br /><br />3.3.1.1微型机529<br /><br />3.3.1.2小型机536<br /><br />3.3.2西门子PLC537<br /><br />3.3.3三菱PLC541<br /><br />3.3.4松下PLC546<br /><br />3.3.5台达PLC555<br /><br />3.4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559<br /><br />3.4.1选用原则559<br /><br />3.4.1.1机型的选择559<br /><br />3.4.1.2输入/输出的选择560<br /><br />3.4.1.3PLC存储器类型及容量选择562<br /><br />3.4.1.4软件选择562<br /><br />3.4.1.5支撑技术条件的考虑562<br /><br />3.4.1.6PLC的环境适应性562<br /><br />3.4.2应用场合563<br /><br />3.5应用举例563<br /><br />第3章变频器<br /><br />4.1变频器的分类、组成和结构原理570<br /><br />4.1.1变频器的分类570<br /><br />4.1.2变频器的组成570<br /><br />4.1.3变频器的结构原理571<br /><br />4.1.4变频器的主要特点572<br /><br />4.2常用变频器技术参数、规格572<br /><br />4.2.1VFD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72<br /><br />4.2.2ATV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76<br /><br />4.2.3CDI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81<br /><br />4.2.4MM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83<br /><br />4.2.5OMRON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86<br /><br />4.2.6Panasonic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88<br /><br />4.2.7安川系列产品的技术参数、规格591<br /><br />4.3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594<br /><br />4.3.1选用原则594<br /><br />4.3.2应用场合594<br /><br />4.4应用举例——MM440变频调速系统在铣床上的应用596<br /><br />第5章工控机<br /><br />5.1基本结构原理598<br /><br />5.1.1组成598<br /><br />5.1.2基本结构598<br /><br />5.1.3主要特点599<br /><br />5.1.4工控机分类599<br /><br />5.2常用工控机主要技术参数、规格600<br /><br />5.2.1研华工控机600<br /><br />5.2.2研祥工控机604<br /><br />5.3数据输入输出板卡及模块619<br /><br />5.3.1研华板卡及模块620<br /><br />5.3.2研祥板卡及模块628<br /><br />5.4选用原则及应用场合633<br /><br />5.4.1选用原则633<br /><br />5.4.2应用场合634<br /><br />5.5应用举例635<br /><br />5.5.1试验器的主要技术要求635<br /><br />5.5.2试验器主要技术环节的实现方法635<br /><br />5.5.3液压和气压控制系统简介636<br /><br />5.5.4试验器电气系统硬件部分637<br /><br />5.5.5试验器电气系统软件部分639<br /><br />5.5.5.1系统软件环境639<br /><br />5.5.5.2软件主要功能639<br /><br />第6章数 控 系 统<br /><br />6.1数控系统基本原理641<br /><br />6.1.1数控系统的定义641<br /><br />6.1.2数控系统的组成641<br /><br />6.1.3数控系统的分类641<br /><br />6.1.4数控机床基本结构原理642<br /><br />6.1.5CNC系统的构成643<br /><br />6.1.6CNC系统的功能644<br /><br />6.1.7程序组成648<br /><br />6.1.8数控系统的新技术648<br /><br />6.2常用数控系统技术参数规格650<br /><br />6.2.1FANUC数控系统650<br /><br />6.2.2西门子数控系统652<br /><br />6.2.3Num系列数控系统653<br /><br />6.2.4三菱主流数控系统653<br /><br />6.2.5广州数控系统654<br /><br />6.2.6凯恩帝数控系统654<br /><br />6.2.7成都广泰数控系统655<br /><br />6.2.8华中数控系统655<br /><br />6.2.9南京华兴部分数控系统656<br /><br />6.2.10国内其他部分数控系统657<br /><br />6.2.11安川伺服驱动器658<br /><br />6.3数控伺服系统的选择661<br /><br />6.3.1数控伺服系统选择的基本原则661<br /><br />6.3.2数控系统的选配661<br /><br />6.4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床的系统改造实例663<br /><br />6.4.1改造方案的选择663<br /><br />6.4.2系统接口信号的处理663<br /><br />6.4.3新系统的调整665<br /><br /><br /><br />参考文献666<br /><br />第1章常用驱动电动机<br /><br />1.1电动机的分类、特性和用途669<br /><br />1.1.1电动机的分类669<br /><br />1.1.2电动机产品型号669<br /><br />1.1.3电动机的结构及安装型式669<br /><br />1.1.4电动机外壳防护等级分类672<br /><br />1.1.5电动机冷却方法(IC代码)672<br /><br />1.1.6电动机的工作方式分类672<br /><br />1.1.7电动机的工作定额673<br /><br />1.1.8常用电动机的特点及用途676<br /><br />1.2电动机的选择方法及功率计算680<br /><br />1.2.1电动机的种类选择680<br /><br />1.2.2电动机型式的选择680<br /><br />1.2.3额定电压的选择681<br /><br />1.2.4额定转速的选择681<br /><br />1.2.5额定功率的选择与计算681<br /><br />1.2.5.1长期工作制时电动机功率选择681<br /><br />1.2.5.2短时工作制电动机功率选择684<br /><br />1.2.5.3周期断续工作方式电动机额定功率选择685<br /><br />1.2.5.4选择电动机功率的统计法685<br /><br />1.2.5.5调速电动机的功率选择686<br /><br />1.2.6带冲击负载对电动机额定功率选择的影响686<br /><br />1.2.7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计算实例687<br /><br />1.3常用驱动电动机规格689<br /><br />1.3.1一般异步电动机规格及技术参数689<br /><br />1.3.1.1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689<br /><br />1.3.1.2Y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697<br /><br />1.3.1.3Y2系列(IP54)三相异步电动机700<br /><br />1.3.1.4Y3系列(IP55)三相异步电动机710<br /><br />1.3.1.5M2QA、QAL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720<br /><br />1.3.1.61LG0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728<br /><br />1.3.1.7YR系列绕线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734<br /><br />1.3.1.8YH系列高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738<br /><br />1.3.1.9YX系列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742<br /><br />1.3.1.10YEJ 系列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743<br /><br />1.3.2变速异步电动机规格及技术参数746<br /><br />1.3.2.1YD系列(IP44)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746<br /><br />1.3.2.2YCT、YCTD系列电磁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756<br /><br />1.3.2.3YVP(IP44)系列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760<br /><br />1.3.2.4QABP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764<br /><br />1.3.3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766<br /><br />1.3.4防爆异步电动机770<br /><br />1.3.4.1YB2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770<br /><br />1.3.4.2YA系列增安型三相异步电动机775<br /><br />1.3.5YZO系列振动源三相异步电动机780<br /><br />1.3.6小型盘式制动电动机783<br /><br />1.3.7小功率异步电动机786<br /><br />1.3.8单相异步电动机791<br /><br />1.3.8.1YL系列单相双值电容异步电动机791<br /><br />1.3.8.2YBDC2系列隔爆型电容启动单相异步电动机794<br /><br />1.3.9Z4系列直流电动机798<br /><br />1.3.10电动机滑轨811<br /><br />第2章控制电动机<br /><br />2.1步进电动机814<br /><br />2.1.1常用步进电动机的类型、特点及用途814<br /><br />2.1.2步进电动机的参数及其选择814<br /><br />2.1.3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815<br /><br />2.1.3.1步进电动机的选型原则815<br /><br />2.1.3.2步进电动机选型的计算公式815<br /><br />2.1.3.3步进电动机的初选817<br /><br />2.1.3.4步进电动机的性能校核817<br /><br />2.1.3.5步进电动机的选型步骤817<br /><br />2.1.3.6步进电动机选型实例817<br /><br />2.1.4常用步进电动机的技术特性818<br /><br />2.1.4.1步进电动机的型号标注方法818<br /><br />2.1.4.2BYG系列两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818<br /><br />2.1.4.3BYG系列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827<br /><br />2.1.4.4BYG系列五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831<br /><br />2.1.4.5KINCO系列两相、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834<br /><br />2.1.4.6VRDM系列三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838<br /><br />2.1.4.7BY系列微型永磁式步进电动机840<br /><br />2.2直流伺服电动机843<br /><br />2.2.1直流伺服电动机简介843<br /><br />2.2.2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类型及选用原则843<br /><br />2.2.3常用直流伺服电动机的技术特性844<br /><br />2.2.3.1BL系列无刷直流电动机及驱动器844<br /><br />2.2.3.2FBL系列无刷直流电动机846<br /><br />2.2.3.3SY系列有刷直流伺服电动机849<br /><br />2.2.3.4SZ系列有刷直流伺服电动机851<br /><br />2.3交流伺服电动机859<br /><br />2.3.1交流伺服电动机简介859<br /><br />2.3.2交流伺服电动机的选择原则与容量计算859<br /><br />2.3.2.1交流伺服电动机容量选择的基本原则859<br /><br />2.3.2.2伺服电动机容量选择实例860<br /><br />2.3.3常用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技术特性861<br /><br />2.3.3.1MINAS A4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861<br /><br />2.3.3.2SIGMA Ⅱ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874<br /><br />2.3.3.3GS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880<br /><br />2.3.3.4GK6系列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883<br /><br />2.4直线电动机889<br /><br />2.4.1概述889<br /><br />2.4.2直线电动机的分类890<br /><br />2.4.3常用直线感应电动机的技术数据与外形尺寸890<br /><br />2.4.3.1LMAC直线感应电动机系列890<br /><br />2.4.3.2LMPY系列圆筒型直线感应电动机891<br /><br />第3章信号电动机与微型电动机<br /><br />3.1测速发电机895<br /><br />3.1.1测速发电机简介895<br /><br />3.1.2直流测速发电机895<br /><br />3.1.2.1CY系列永磁直流测速发电机895<br /><br />3.1.2.2CYB系列带温度补偿永磁直流测速发电机897<br /><br />3.1.2.3CYD型永磁低速直流测速发电机899<br /><br />3.1.3CK系列交流测速发电机900<br /><br />3.2ZY型永磁微型直流电动机901<br /><br />附录主要控制电动机生产企业汇总<br /><br />参考文献90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