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平脉法、辨脉法
“辨脉法”见于《金匮玉函经》及宋本《伤寒论》,内容大致相同而宋本略简,《玉函经》中诸如“脉聂聂如吹榆荚者,名曰散”等重要条文在宋本中不见,可以推断宋本《伤寒论》的底本在《玉函经》之后。《辨脉法》在康平本《伤寒论》中没有记载,推断是王叔和之后的医家编入。“平脉法”在康平本及《玉函经》中均没有记载,见于宋本《伤寒论》,写作年代不早于唐初。
4.厥阴病及厥利呕哕病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历来受到人们的质疑,理解困难,众说纷纭,条文不顺,当归四逆汤等方剂也令人生疑。在《金匮玉函经》中,“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及“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是完全独立的两篇。宋本中在“辨厥阴病脉证治”标题后有小字“厥利呕哕附”五字。在康平本中,“厥利呕哕病”则在厥阴病篇中,与厥阴病的四条文同为大字正文,既没有分开,也没有该篇原为两部分的提示。唐本则没有任何标示,合为厥阴病状篇。根据厥阴篇及厥利呕哕病的相关条文分析,厥阴病和厥利呕哕病绝非一个病,不应该因为一个“厥”字而将厥利呕哕病看作是厥阴病的一部分。自“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条之下,分别论述了厥逆、呕哕及下利病,期间混入了伤寒的相关条文。如将这部分条文删去,则作者意图十分明显。
5.可与不可及汗吐下后病诸篇
康平本《伤寒论》全文到“阴阳易差后劳复”结束,没有之后的可与不可及汗吐下后病诸篇。《金匮玉函经》和宋本《伤寒论》则非常详细,很多条文与正文重复,应是从前文分类抄写过来,但两书中的条文及顺序却相差很远,恐不是根据相同的母本抄来,而是各自的总结。唐本《伤寒论》则很简练,是删去了与前文重复的条文得到的,可见唐本的“可”与“不可”诸篇是经过孙思邈删节编写的。《伤寒论》原著应有“可”与“不可”相关章节,而现在看到的这些章节却是经后人重新编次了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