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懔,南朝时期梁人,自晋朝以来,八世祖承,居江陵,也就是如今的荆州地区。梁元帝萧绎即位之前,长期镇守荆州,宗懔曾一夜写成《龙山庙碑》,其文采和学识深得萧绎赞赏,于是宗懔官至江陵令,相当于市长一职。宗懔从小对荆州无比热爱,遂写下笔记体散文集《荆楚岁时记》,详细记述了荆楚地区的农事、治病、祭祀、婚嫁等民俗习惯和民间故事,其中,便有八月十四以朱砂水点小儿头额的风俗习惯。
朱砂,乃水银和硫黄的天然混合物,是中医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E经上品排名第一的药物,能“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又以符陵山谷所产,光色如云母,可折断的朱砂为上品巾的上品。之所以选择在八月十四这天,用朱砂点小儿额头,可能是因为中秋过后,小儿容易得腹泻的缘故?
而在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所编纂的历朝历代笔记体文集《说郛》之中,点朱砂被进一步推广,不限于小儿,男女老少皆宜;只是时间有所不同,选在了“八月朔”,也就是八月初一的时候。到了八月初一,老百姓用碗盛取清晨树叶上的露水,以研朱砂,再用“牙筋”,也就是竹做的牙签,染点身上,以预防百病的发生。
而将药物长时间敷于皮肤之上,并将此方法命名为“天灸”,最早见于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其用的不是朱砂,而是旱莲草;其目的不是预防疾病,而是治疗疟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