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辛开苦降 即是以辛开苦泄,宣降湿热之邪。用于湿温病湿渐化热,郁阻于里,证见发热、脘痞泛恶、口渴欲饮、小溲短赤、苔黄滑腻等证。例方如王氏连朴饮。
3.淡渗利湿 即以淡渗之剂,分利湿邪。适用于湿阻下焦,小溲短涩甚或不通、热蒸头胀、不渴、苔白等证。常用方剂如茯苓皮汤。
上述化湿三法,虽各有适应范围,但临床每多综合运用,如淡渗之法常与其他化湿之法配合。化湿法多用于湿邪较重之证,如湿已化热,而热重于湿的,则治法应以清热为主而稍兼化湿。此外,必须注意,化湿之品易于损耗津液,故凡温病不因湿邪为患或体质偏于阴虚的,均不宜使用。
(五)通下法
通下法即一般所说的“下法”,是泻下邪热、通导积滞的一种方法。凡温病有形实邪内结,如燥屎、积滞、瘀血积聚等证,皆须应用通下之法,使内结之邪从下而解。临床运用分如下几种。
1.苦寒攻下 即以苦寒下夺之品以攻泻实热。适用于阳明腑实,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苔老黄、脉沉实等证。例方如调胃承气汤。
2.导滞通腑 其作用是导泄郁热湿滞下行。适用于湿热挟滞,交结胃肠,证见脘腹痞满,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苔黄厚等。例方如枳实导滞汤。
3.增液泻下 即是既能滋养津液,又能通下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津液亏损而又兼腑实的病变,证见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例方如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 是治疗瘀血蓄结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驱逐瘀血下行,适用于温病下焦蓄血,少腹硬满急痛、大便秘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漱水不欲咽、脉沉实、舌色紫绛等证。例方如桃仁承气汤。
通下法,尤其是苦寒攻下法,是温病中运用较多的一个治疗方法。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人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其所说攻下就是指寒下而言,可见苦寒攻下之法,在温病治疗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在运用上亦往往根据病情的变化而与其他方法配合。通常有攻补兼施,即攻下合以扶正,以适应阳明腑实未去,而正气已虚的病变;有攻下兼宣肺、开窍、清火、通腑等法,可根据阳明腑实的不同兼证而随证选用。导滞通腑,主要是因势利导胃肠湿热积滞之邪,使其从下而解,这与阳明腑实,燥屎内结,治以苦寒下夺,稍有差异。通瘀破结,目的在于破散下焦之蓄结瘀血,借泻下而为邪之出路,与一般攻逐胃肠实邪的泻下方法有所不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