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名日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灵枢·营气第十六》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脉之区别
血行之道谓之脉,脉之纵而动者,谓之经脉,深不可见。由经脉横出,支分而外,静而不动者,谓之络脉。由络脉再分斜出于外者,谓之孙络脉。(新科学称毛细脉)其浮散于皮肤之外,静而不动,直行经过大节者,名日绝道,亦日浮络脉。其深入之经脉,属于腑而络于脏,属于脏而络于腑者,谓之经隧,亦日大络脉。
(引证)
何谓血?岐伯日: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日: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第三十》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第十七》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灵枢·五十营第十五》
黄帝日: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日:血络是也。……黄帝日:相之奈何?岐伯日: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名曰缪刺。《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日: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日: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灵枢·经脉第十》
脉之合应
夫脉为血行之道。血生于心,故心主血脉。脉与心合,而心应脉,心与小肠为表里,故脉又与小肠相应。欲知小肠之厚薄长短,即可于脉验之。然脉多不可见,又当验之于皮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