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白兆芝临证经验集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87974
  • 作      者:
    白宇宁,白震宁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白兆芝临证经验集萃》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医论辑要收集了白兆芝教授对中医小肠腑病学说新的理论研究;多年来对李东垣、张元素的学术研究认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内科疑难病及内科急重症的重要临床经验,及对胃肠病及发热的中医临床辨治思路等等。第二部分:医案辑要收集白兆芝教授数十年来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病的40余例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病案,均附有病案讨论与临证体会、心得,通过具体临床病案结合理论研究,进一步体现白兆芝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精要。第三部分:经验方辑要辑录了白兆芝教授临床40余年来自拟的10余个行之有效的经验方,配以详细方解及用药经验、心得,为临床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中医小肠腑病学新论
  小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脏器,小肠病作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到之处。小肠理论及小肠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脏象学说和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关于小肠及小肠病的论述颇多,但常以脾胃来概括小肠。一般人们对脾胃及其病证论之甚详,而对小肠则似有忽略。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常以脾胃的辨证论治来概括小肠疾病的辨证论治,从而导致了对小肠腑的生理病理认识以及对小肠腑病的辨证论治不易深入。小肠作为六腑之一,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小肠腑病的病机、证候及辨证治疗亦有许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系统整理小肠理论及其证治规律,是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需要。
  一、小肠及小肠腑病源流
  早在《内经》时期,对小肠的解剖,已有详细的记载,《灵枢》详细描述了小肠的大小、重量以及受纳水谷的数量等。同时《内经》对小肠的受盛、化物、主水道等功能均进行了论述。对小肠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证等方面已有初步阐述,为后世临床治疗小肠病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在论述人体消化全过程时,特别注重脾胃.可以说,《内经》中的脾胃功能。几乎可以代表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所以在《灵枢.本输》中提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的论点。这一论点的提出,导致后世注重脾胃,而忽略大小肠,常以脾胃的生理功能来概括小肠的生理功能.许多医者常详于脾胃而略于小肠。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很少提到小肠,但其中许多内容都涉及了小肠的病证及治疗。《中藏经》在论述小肠病的虚实寒热辨证时,提出了“小肠实”、“小肠寒”等证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小肠病的病证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有“小肠蒸”、“下血”、“小肠咳”、“大便难”、“小便不通”、“小便血”、“腹痛”、“腹胀”、“积聚”、“宿食”、“癥瘕”、“寒疝腹痛”、“流饮”、“霍乱”等。并从病原学角度对小肠虚实病候进行论述,其中包括“小肠热”、“小肠之气实”、“小肠不足”、“小肠气之虚”等。唐宋时期,唐代的《干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幼幼新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肘后备急方》、《严氏济生方》等书籍中,对小肠病的病因病机及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方面都有相当多的论述。至此,中医小肠腑病学说已经初步形成.
  金元时期,在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的努力下,脾胃学说逐步创立,推动了小肠腑病学说的发展。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的论述,显然是和《内经》一脉相承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李氏的《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医著中对小肠病的论述.涉及不是太多,也就是说,李氏所说的脾胃,实际涵盖了脾胃、大小肠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
  明清时的医家对小肠理论有许多新的建树,对小肠泌别清浊的重要功能;脾气主升、小肠主降。升降配合完成机体运化功能;小肠主气化的功能;化生气血、荣养周身的功能;主水道的功能已有了相当的认识。使小肠腑病学说进一步完善。明代李时珍在历代医家论述的基础上,对小肠病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为“本病”与“标病”两部分。关于小肠病证候,明清医家基本上还是沿袭前人论述。不出“小肠实热”、“小肠虚寒”范畴。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前人有关中医小肠证候论述,虽然明确提出的较少,但在历代许多医著中,在论述小肠病因病机和有关疾病的治疗中,涉及小肠证候的内容却非常多。同时明清众多医著中,记载了许多治疗小肠病的经验。充实了对小肠病辨证论治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小肠病的治法。
  现代对小肠及小肠病证候的认识较为粗略,目前尚未见有学者对小肠理论及其证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前人关于小肠生理病理和证候的论述,至明清时期已有较大的发展,虽然受“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的影响,存在着详于脾胃而略于小肠的倾向,但从总体来看,有关小肠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并在临床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许多内容散见于多种医著之中,后世缺乏系统的发掘整理。特别是有关小肠证候的内容比较笼统而简单,与小肠腑复杂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比较起来.仅“小肠实热”、“小肠气滞”、“小肠虚寒”几个证候很难概括小肠复杂的病理变化。直到现代,仍然存在详于脾胃而略于小肠的倾向。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论述比较散在,不够系统。②某一生理功能在数脏皆具的情况下,出现功能论述含糊的问题。③病机理论论述较笼统,不够深入。④证候不够全面。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有必要对小肠腑病理论及证候加以系统地整理、总结、归纳、补充和完善,使之能适应当代临床的需要。
  二、小肠腑病理论研究(一)小肠腑的生理功能探微
  L受盛化物.与脾同主运化而各司其职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注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可以看出,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分清泌浊,与脾共同参与了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二者主运化而各司其职。从饮食物消化的全过程来看,消化吸收的具体脏器及场所主要在胃、小肠及大肠,其中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导,小肠在其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脾在整个食物运化过程中不是一个具体的实施脏器和场所,而是作为“运化”过程的动力。前人所谓的“脾主运化”,实际涵盖了脾、胃、小肠诸脏腑的共同功能.
  李梃《医学入门》指出:“脾与小肠相通”,说明小肠与脾在生理功能方面相通,同主运化而各有侧重。小肠的重点在于“化”,脾的重点在于“运”;也就是说,小肠主要是侧重于对饮食物的具体消化、吸收;脾主要是帮助小肠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将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即所谓“脾气散精”。《素问.五脏别论》云:“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饮食物消化、吸收、磨运,都属于传化物的功能;而水谷精微的输布与散精,则应属于藏精气的范畴。故前者应是小肠腑的主要功能,后者应是脾脏的主要功能,脏腑功能分明,由此可以明辨。
展开
目录

白兆芝学术思想
第一部分  医论辑要
第一节  中医小肠腑病学新论
第二节  试论张元素治学方法与思路
第三节  试论张元素治重扶正与养胃气为本的治疗思想
第四节  张元素临床用药经验探讨
第五节  李杲临床辨证用药特点探讨
第六节  李东垣内伤发热证治探讨
第七节  中医病因学说应当研究的新课题
第八节  胃衰老的中医防治思路
第九节  中医药对胃癌前期病变基因缺失及点突变的调节  作用与辨治思路
第十节  应重视小肠病机及其证候规范化研究
第十一节  试论小肠气化功能
第十二节  小肠腑病临床基本证候用药规律的研究(摘要)
第十三节  中医小肠腑病小肠气滞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摘要)
第二部分  临证经验辑要
第一节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经验
第二节  胃安泰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第三节  运用调理寒热法治疗慢性胃炎脘中不适诸症的经验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临床辨治思路
第五节  胃黏膜脱垂症临床辨治经验
第六节  治疗口味异常的经验
第七节  治疗老年顽固性呃逆的经验
第八节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论治八法
第九节  临床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第十节  漫谈胃肠病的中医临床辨治思路
第十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辨治思路
第十二节  从小肠论治小便异常病证经验
第十三节  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内科急症的体会
第十四节  疑难病临床辨治思路
第十五节  肿瘤手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经验
第十六节  漫谈发热的中医临床辨治思路
……
第三部分  医案辑要
第四部分  经验方辑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