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83976
  • 作      者:
    钟成华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导论》系统地阐述了水体原位修复的理论,并结合实际应用及发展现状等各方面对近来在水体原位修复技术中得到的研究、开发和几种典型复合修复工艺和技术作了深入系统的介绍,全面介绍了各种水体原位修复方法,并对所介绍的方法给出了对应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本书包括绪论,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生态修复方法、复合修复方法、水体原位修复效果监测及评价等。
展开
精彩书摘
  1.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法又称机械处理法,是根据废水中所含各种污染物质的密度不同,通过沉淀、过滤、吸附和浮选等物理作用,将水中悬浮物、胶体物和油类分离出去,从而使废水初步净化。在处理的过程中废水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物理处理技术主要有过滤法、沉淀法、气浮法和离心分离法。
  过滤法是指利用格栅和滤网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漂浮物。沉淀法是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重于水的固体物质下沉,从而达到与废水分离的目的。气浮法用于分离密度与水相近或比水小,靠自重难以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离心分离是使含有悬浮物的废水在设备中高速旋转,利用悬浮物和废水质量不同,所受离心力的不同,从而使悬浮物和废水分离的方法。
  2.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消除、回收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有用物质。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有中和法、混凝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吸附法、萃取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中和法是利用化学方法使得酸性废水或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中性的方法。混凝法又叫化学混凝法,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入混凝剂,如硫酸铝、硫酸铁等,使废水中难以自然沉淀的胶体状污染物和细小的悬浮物经脱稳、凝聚、架桥等反应过程,形成絮凝体并沉淀分离。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加化学药剂,使之与废水中某些溶解性污染物发生反应,形成难溶盐沉淀下来,从而降低溶解性污染物在水中的含量。氧化还原法是通过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溶解在废水中能被氧化或还原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吸附法是采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利用固一液相界面上的物质传递,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转移到固体吸附剂上从而从废水中分离。萃取法是利用污染物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污染物从废水中分离出来的方法。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与污水中的有害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污水净化。膜分离法是利用特殊的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将废水中的颗粒、分子或离子与水分离。
  3.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来达到使水体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其中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可采用一定的人工措施,营造适宜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从而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特征,生物处理又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大类。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水及其循环
1.1.1 水的形成
1.1.2 水的分布
1.1.3 水的循环
1.2 水污染
1.2.1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
1.2.2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2.3 主要的水污染物质
1.3 水污染控制模式及技术简介
1.3.1 水污染控制模式
1.3.2 水污染控制技术
1.4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
1.4.1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的概念与内涵
1.4.2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的分类与内容
1.4.3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的任务与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2.1 物理、化学修复理论基础
2.1.1 沉淀溶解理论
2.1.2 氧化还原反应
2.1.3 吸附
2.1.4 混凝
2.2 生物修复理论基础
2.2.1 微生物
2.2.2 水生植物
2.2.3 水生动物
2.3 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2.3.1 生物与环境一
2.3.2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3.3 生态系统
2.3.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3.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3.6 水体生态修复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物理修复方法
3.1 底泥疏浚工程
3.1.1 概述
3.1.2 优缺点
3.1.3 案例
3.2 引水稀释
3.2.1 概述
3.2.2 优缺点
3.2.3 案例
3.3 截污
3.3.1 概述
3.3.2 案例
3.4 曝气法
3.4.1 概述
3.4.2 案例
3.5 物理除藻法
3.5.1 概述
3.5.2 案例
3.6 海洋石油泄漏物理处理法
3.6.1 概述
3.6.2 案例
3.7 物理修复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章 化学修复方法
4.1 污染水体的化学修复技术
4.1.1 投加杀藻剂
4.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4.1.3 天然矿物絮凝法
4.1.4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4.1.5 化学氧化技术
4.1.6 可渗透反应墙
4.2 化学修复技术在污染水体中的应用
4.2.1 地下水修复
4.2.2 湖泊水库修复
4.2.3 河流修复
4.2.4 海水修复
4.3 化学修复方法的前景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修复方法
5.1 生物修复的概念和分类
5.1.1 生物修复的概念
5.1.2 生物修复的分类
5.2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5.2.1 河流湖泊生物修复
5.2.2 海洋生物修复
5.2.3 地下水生物修复
5.3 生物修复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5.3.1 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
5.3.2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态修复方法
6.1 生态修复方法概述
6.1.1 生态修复的发展历史
6.1.2 生态修复遵循的原则
6.1.3 生态修复的优缺点
6.2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效果的因素
6.2.1 氧气的供应
6.2.2 适合的温度
6.2.3 生物对水体的适应性
6.2.4 其他条件
6.3 生态修复方法
6.3.1 生态修复的过程
6.3.2 水体生态修复的内容
6.3.3 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6.3.4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途径
6.4 建议与应用前景展望
6.4.1 建议
6.4.2 应用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复合修复方法
7.1 复合修复系统及组合技术简介
7.1.1 复合修复的研究进展
7.1.2 组合工艺技术及其特点
7.2 国内外实例简介
7.2.1 国内实例简介
7.2.2 国外实例简析
7.3 发展趋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体原位修复效果监测及评价
8.1 修复效果监测方法
8.1.1 监测指标
8.1.2 点位布设
8.1.3 采样、分析方法
8.2 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8.2.1 水质评价
8.2.2 生物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