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水是生命之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可以存活超过六周;而如果没有水,一周就会失去生命。
身体如何构成及运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想象,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身体,生病时如何治疗。
遗憾的是,备受生理学研究诟病的、机械化看待身体构成的观点,当前仍然广为盛行,大多数人通常会无意识地将此观点应用到自身。这种过时的观念,误导我们对这样一个基本因素视而不见:水对人体健康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固体病理学说”所阐述的旧概念认为,身体是一个由齿轮(器官)组成的机器,液体(血液、淋巴液)循环其中。身体由“干”、“硬”两种物质共同组成,液体或水只是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仅限于润滑机器,把各种物质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
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深入人心,以至于一旦察觉病症,我们就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固体部分——器官上,而几乎不做定性或者更重要的定量思考,去关注器官中的液体。
你能提出一条理由,为我们忽视体内水分的行为进行辩解吗?没有,完全找不到。事实上,没有了水,身体又何谈组成呢?
1.人体的含水量
地球70%的表面和人体70%的成分,都由水组成。这个惊人的重合充分说明了一点:水对于人类有多么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为了吃一顿饭而绞尽脑汁,却不会为喝一杯水而煞费苦心。大多数人觉得,喝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拿起杯子“咕嘟咕嘟”一杯水下肚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实际上没这么简单。喝水的时间、量的多少,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重约60千克的人,体内约有40千克液体,水的重量占人体总重量的2/3。固体部分仅有大约20千克。这与身体是由“固体”物质组成、液体只占很小部分的理论形成了巨大反差。
然而,这仅仅是成年人体内的含水量。婴儿、尤其是胎儿体内的含水量则更高。新生儿身体的80%是水,七个月胎儿的85%是水,四个月胎儿的含水量甚至高达93%。
所以,人体的各个器官更多的是由水而不是固体物质组成。而且,各个器官的含水量也相当惊人。
虽然我们的身体中拥有大量的液体,但是看起来却十分结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如皮肤、指甲)中的固体物质相对集中,含量颇高(如骨骼占到了78%)。除此之外,细胞还出人意料地从充盈其间的水中获得了稳固性。这同我们在观察日常的橡胶软管时看到的现象很类似。软管在没有水时,柔软而有弹性,一旦装满了水,就变得坚硬牢固了。所以,人体也是这个道理。
2.水是生命之源
最早的生命体出现在海洋环境中,由于进化过程非常缓慢,某些物种不得不离开液体环境,在陆地上建立部分据点,衍化为两栖动物。之后,在不间断的适应过程中,一些两栖动物彻底告别了水生环境,在陆地上建立起永久的家园。
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动物的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构成情况与海水的构成情况极其相似,不仅所含矿物质成分相似,而且所占比例也差不多。这一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了水是生命之源。也就是说,生命个体诞生的最初环境就是液体,而人体内也含有同比例的水。因此早在生命诞生之初,水就成为了生命的本质。
3.水对人体的作用
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可以调节体温。当人呼吸和出汗时都会排出一些水分。炎热季节,环境温度往往高于体温,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来降低体温,使人免于中暑。而在天冷时,由于水贮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温度低而使体温降低。
水是人体的滋润剂。皮肤缺水,就会变得干燥失去弹性,显得面容苍老。体内一些关节囊液、浆膜液可使器官之间免于摩擦受损,且能转动灵活。眼泪、唾液也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
水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奇药”。矿泉水和电解质水的保健和防病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当感冒、发热时,多喝开水能帮助身体退热、消炎、代谢掉细菌所产生的毒素,促使小便增多,加速毒素的排出。
水可以补充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天然水源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水可以美容养颜、常葆肌肤青春活力。上床之前的一杯水,美容功效是非常大的。睡眠中,水就能渗透到每个细胞里,皮肤就更娇柔细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