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灵枢解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7168502
  • 作      者:
    彭荣琛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彭荣琛,教授,主任医师。
  首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先后在江西中医学院、前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和国内外门诊、住院部等医疗工作40余年。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腧穴学》编委,《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大百科全书·针灸卷》主编。出版著作20余部,代表著作有《针灸处方学》、《中医方药与针灸临床心得录》等;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论文有“从九宫图与生物钟的关系谈时辰针灸学”、“试论伏邪的古今价值”、“论腧穴的八大性”、“腧穴的三维结构及其临床应用”等。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针灸系主任,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内经》自古以来被中医遵为经典,凡学习中医者莫不将其作为学问的根基,诊疗的依据,说理的工具。《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灵枢解难》主要对《灵枢》进行阐发,解释其,中的难点。阐述其中的精华。内容包括提要、经文、释难和新解四个方面。“提要”主要是对该篇经文的要点进行提要钩玄;“释难”主要是对经文注释和对经文进行医理解释;“新解”主要是总结该篇经文,分析该篇与《内经》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中医学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作者学习《内经》40余年的心得、体会、发挥。
  《灵枢解难》强调对《灵枢》进行追本溯源、原意解读。以从今人的角度,体会历史的悠久,抹去岁月的尘埃,唤起古老的记忆,解决现代的问题。其不仅说理深刻透彻,而且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是一部值得信赖的作品。
  《灵枢解难》适合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知识的医生、学者,或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具有一定古文化水准的中医爱好者以及中医专家、《内经》专研者。
展开
精彩书摘
  (2)因经络不同而致:①从阴阳经而论。本篇认为:“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说明即使是同样一种外邪,由于所犯的阴阳部位不同,病情表现也就不同。因阳在外,阴在内,邪中阳经说明正气虽虚而不甚虚,故邪正斗争首先表现在阳经上。邪中阴经,说明正气较虚,所以邪往往内犯,但由于初病之时,人体最里之五脏之气尚实(若五脏不实,则易出现直中脏腑的病变,不属于中经络的内容),故邪留滞于经络与五脏之间的六腑,因此出现经络病与六腑病的差异。②从各经而论。如本篇认为:“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说明即使是同样一种外邪,同样中于阳,由于所犯经络不同,仍然存在着病情差异。因而部阳明经循行分布较多,后项太阳经循行分布较多,颊部少阳经循行分布较多。邪中什么部位就容易进入到什么经络,就会表现出与该经络有关的病症。从“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来看,以上的看法是可推而广之的。就是说任何部位中了外邪,都与该部位的主要经络有关。以上两种情况所出现的差异,主要与内因有关。
  2.中脏外邪直中五脏的主要原因是本篇所说:“阴阳俱感,邪乃得往。”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理解。
  (1)阴阳邪俱感。如“愁忧恐惧则伤心”。从七情来说,忧愁为肺所主,属阳;恐惧为肾所主,属阴。七情太过则为邪害,故此时易形成阴阳邪俱感的情况。
  (2)阴阳部位俱感。如“形寒饮冷则伤肺”。形寒伤表,表为阳;饮冷伤里,里为阴。此时表里阴阳部位均受寒邪,故伤脏。
  (3)气血阴阳俱感。如“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血为阴,气为阳,气滞血瘀,阴阳俱感,故伤脏。
  (4)正邪阴阳俱感。如“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入房汗出伤精,精在人体为阴之根本;风邪外犯,风为六淫之首,为阳邪。此时风邪犯人,内外阴阳皆伤,正邪俱感,故伤脏。
  (5)肾之阴阳俱感。如“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入房过度伤肾阴,汗出浴水伤肾阳。故此时亦易形成阴阳俱感的情况。
  可见,所谓“阴阳俱感”,说明受邪部位的深沉广泛,正气逆乱虚弱明显,使邪得以入里伤脏,是一种较严重的情况。
  ……
展开
目录
《内经》导读
一、《内经》要点介绍
二、阴阳学说
三、五行学说
四、藏(Cang)象学说

九针十二原第一
一、关于守神、守机与守形、守关
二、针刺时用神的方法
三、关于重竭与逆厥
四、原穴的组成和特点
五、关于穴位的作用与定位

本输第二
全面认识五输穴

小针解第三
《内经》中有关针刺与调气的认识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一、关于外邪中人的特点
二、关于“刺之道”的具体方法
三、关于“合治内府”的含义

根结第五
《内经》对根结和开阖枢的认识

寿夭刚柔第六
一、关于寒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及其治法
二、温灸法也属于灸法之一种
三、提出针刺疗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审别阴阳,刺之有方
四、提出了针刺的另一法则——因人因病而异
五、阐述了生命寿夭的观察方法——立形定气

官针第七
本篇所说官针所包含的内容

本神第八
一、《内经》中关于神的产生、表现和范围
二、法天则地是调神的重要方法

终始第九
一、如何终始
二、治疗程序的先后
三、调神与调气(得气)的异同点
四、本篇有关补泻的看法
五、本篇有关针刺深度的看法

经脉第十
一、关于是动、所生病
二、中医中经络理论出处及其特点

经别第十一
一、经别的特点
二、经别的价值

经水第十二
一、本篇所阐述的十二经水与十二经脉的关系表
二、中医藏象的概念与古代解剖学

经筋第十三
一、经筋与“痹”
二、治疗上的“以知为数”
三、选穴上的“以痛为输”
四、方法上的“燔针劫刺”
五、操作实施上的“熨引饮药”
六、治法上的“行水清阴气”

骨度第十四
一、骨度与经络、脏腑、穴位
二、骨度与尺寸
三、现代常用骨度尺寸表

五十营第十五
一、中医中的时辰计算法与星宿、天度的意义
二、关于五十营与留针时间、气血运行数据之间的关系

营气第十六
一、营气循行的途径和特点
二、营气的内涵

脉度第十七
一、脉度的计算
二、本篇所说的脉度

营卫生会第十八
一、关于气血运行的方式和途径
二、气血运行方式对经络、腧穴形态实质的影响
三、五十营与营卫之气的运行
四、中医论三焦

四时气第十九
一、关于“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二、几种有特色的疾病治疗方法

五邪第二十
本篇关于五邪的认识

寒热病第二十一
本篇关于寒热病和人体阳气带的认识

癫狂第二十二
一、本篇对癫症的认识
二、本篇对狂症的认识
三、本篇对厥逆的认识
四、癫、狂与厥逆、厥证

热病第二十三
一、本篇所论热病的内容小结
二、《内经》中的五十九刺
三、《内经》刺热法

厥病第二十四
一、七种厥头痛
二、五种厥心痛
三、厥痛与厥病

病本第二十五
一、《内经》中对“标本”的论述
二、后世对标本的解释
三、关于标本的意义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

杂病第二十六
一、关于瘘厥的治疗
二、关于哕的治疗

周痹第二十七
一、周痹与众痹的比较
二、关于周痹

口问第二十八
一、《内经》中的奇邪与奇病
二、本篇中的奇邪

师传第二十九
关于中医中的“顺”、“便”与“度”

决气第三十
一、关于《内经》中所说“贵贱”含义
二、“一气”与“六气”

肠胃第三十一
一、有关本篇记载的消化道长度
二、中医的藏象、解剖学与现代解剖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关于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海论第三十三
一、关于气海
二、关于水谷之海
三、关于血海
四、关于髓海

五乱第三十四
关于五乱

胀论第三十五
关于胀病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一、《内经》论津液
二、中医的“引水下行”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本篇有关五阅五使的内容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一、本篇对体质与针刺关系的阐述
二、关于“临深决水”和“循掘决冲”

血络论第三十九
一、中医论“得气”
二、关于刺络放血

阴阳清浊第四十
中医的清与浊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本篇中阴阳的概念

病传第四十二
一、本篇病传的内容
二、关于五脏传变规律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一、梦境的概述
二、梦境的原因和机理
三、梦境的治疗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一、本篇所说的五变
二、关于病情变化的常态和变态

外揣第四十五
一、关于司外揣内
二、关于司内揣外

五变第四十六
本篇的五变

本藏第四十七
一、关于脏腑之间“相合”的含义
二、本篇所说的五变

禁服第四十八
一、《内经》中人迎、寸口脉之间的旺盛关系
二、《内经》论关格

五色第四十九
一、本篇论五色的表现及其生理、病理
二、本篇所说人迎、寸口脉反映的病理表现

论勇第五十
一、勇士与疼痛的关系
二、勇士与怯士的区别

背腧第五十一
中医对背俞穴的认识

卫气第五十二
一、十二经标本根结表
二、《内经》中的营气与卫气的生成、作用和卫出上焦或下焦的关系

论痛第五十三
一、关于耐痛
二、关于耐毒
三、关于“得神”
四、关于“得道”
五、关于“得气”

天年第五十四
一、关于得神与失神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二、《内经》中年龄与人生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关系

逆顺第五十五
一、《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
二、关于针灸的适应症

五味第五十六
《内经》中五味的具体内涵及其对五脏的影响

水胀第五十七
一、本篇所说水症的内容
二、关于石水病

贼风第五十八
故邪与伏邪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有关卫气失常的三种表现

玉版第六十
一、《内经》中的逆症
二、《内经》中的逆顺

五禁第六十一
关于五禁、人神、忌日

动输第六十二
关于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脉动

五味论第六十三
《内经》中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一、《内经》中的体质学说
二、本篇所述阴阳二十五人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一、冲、任脉与胡须
二、本篇五音与五味的关系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内经》中有关病因及其变化的认识

行针第六十七
一、本篇所说的行针调气所包含的内容
二、得气感的出现说明针刺效果好,疾病在向愈发展
三、只要针灸得当,疾病是可以治疗的

上膈第六十八
一、关于本篇所说的膈症
二、上膈症治例介绍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内经》对失音的认识

寒热第七十
关于瘰疬与鼠瘘

邪客第七十一
一、中医对失眠病的认识
二、失眠病病例介绍

通天第七十二
有关五态之人的认识

官能第七十三
本篇所说的刺法,强调了“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内经》中有关尺肤的问题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一、本篇介绍的几种刺(治)法
二、《内经》有关“邪”的论述

卫气行第七十六
一、本篇的前后半篇对卫气运行有如下不同看法
二、本篇说明了卫气运行的两种具体方法和尺度
三、人气运行还与目张有关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一、九宫八风图的医学价值
二、《内经》中的“风”

九针论第七十八
一、本篇所说五脏的内外关系
二、九针的形状
三、《内经》中有关九针的基本内容

岁露论第七十九
一、本篇所说疟疾发病的病因、病理
二、本篇所说邪气侵犯人体的几种模式

大惑论第八十
有关本篇所说的“迷惑”

痈疽第八十一
一、本篇痈疽的内容及其中医认识
二、外科病例介绍

自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