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木的特性的描述,即说明了木主生发的特性。肝主疏泄,则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首先提出来的。如他在《格致余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虽然朱氏“肝主疏泄”是相对“肾主闭藏”而言,专指疏泄精液的作用,但对后世影响却很大。后世许多医家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大大地扩展了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肝主疏泄的概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生理作用。
1.疏通调节气血津液因为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动主升,这对于气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因素。全身脏腑的组织活动,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才能保持协调平衡。气机的通畅又是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基本条件,“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停”,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机体内的气血津液流通,经络通利。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为肝的疏泄功能不及,称为肝失疏泄,主要是气失于疏通畅达而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亦可称为“肝气郁结”。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如胸胁、两乳和少腹等部位的胀满疼痛不舒。气不行血,则血行不畅,妇女表现为月经不调,甚则气滞、血行艰涩而瘀结,形成积块或经闭等证。气机郁滞,影响三焦通利,以致水液代谢障碍而成水肿、臌胀等病证。例如肝硬化腹水的病机,大多与此有关,临床上常用疏肝通络利水法治之。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即指肝的主动、主升太过而致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形成“肝气上逆”“肝火上炎”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等病理现象。疏泄太过,则血行逆乱,气逆于上则吐血、衄血,气乱于下则月经过多、崩漏,临床上常用清肝疏肝法而奏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