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台湾》:
郑成功及其后人统治时期
1644年,清兵攻占了北京,明朝遗臣在中国南方先后拥立几位宗室为王,继续抗清,郑成功就是当时抗清的一股强大势力。郑成功于1658年至1659年出兵南京失败后,决定转进其父亲曾经经营过的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25000人先抵澎湖,然后转进台湾,迅速登陆,展开对荷兰人之热兰遮城的进攻,终于在翌年攻下热兰遮城,顺利将荷兰人驱逐出台湾。
郑成功据台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以新港溪为界,北路为天兴县、南路为万年县。由于岛内粮食不足,郑军各营各镇部队,分批在嘉南、高屏平原上屯田开垦。郑成功在1662年去世,由他的儿子郑经接替。郑经将所有留守厦门的残存势力撤到台湾,改东都为东宁,天兴、万年二县为州,自称东宁建国。与此同时,郑氏政权开始有计划地在台湾植入汉文化,于1656年在台南建孔庙,设学校,成为“全台首学”。
郑经时期,郑氏政权曾经和清廷五度谈判,但郑经坚持比照朝鲜事例办理、不剃发、世守台湾、称臣纳贡等4个条件,清朝廷不允,最终谈判没有结果。1674年,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三藩反清。郑经率兵攻打福建,夺下漳、泉、湖、惠数府。至1680年,郑经海战失利,尽弃福建、撤回台湾。翌年,郑经去世,东宁王国发生政变,监国郑克臧遇害,冯锡范立其弟克塽,1683年,清将施琅率军攻台,郑克壤向清朝投降,结束郑氏三代在台湾23年的统治。清朝统治时期
清政府治理台湾共计212年(1683~1895),早期对台湾采取“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态度,对台湾极不放心,视台湾为危险之地,严禁闽粤人无照移民台湾,且不准携带家眷。但闽粤人民因山多田少,资源有限,仍不断涌入。他们或正式持有垦照入台,或买通船头偷渡。禁渡措施对台湾的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不少已经定居在台湾的汉人被迫返回原籍:同时由于禁带家眷,导致台湾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因此不少汉人男子娶平埔族女子为妻,造成平埔族人口减少。大量无业的单身男子游手好闲,亦使社会治安败坏。由于吏治不良,官逼民反,在清朝统治台湾的200多年,台湾民变迭起。
清廷对台湾的消极态度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有了改变。鸦片战争以后,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强烈冲击着中国大陆和台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同意开放台湾(今安平港)和淡水两港口通商,不久又开放了打狗(今高雄)和鸡笼(今基隆)二港。此后,台湾的对外贸易相当频繁,台湾盛产的茶叶、蔗糖和樟脑大量出口,这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政府税收,一些新的城市也纷纷兴起;同时也产生原住民东移、客家人地位上升、买办兴起与水土环境被破坏等社会影响。
1875年,沈葆桢以钦差大臣身份再度来台,尽管他在台湾仅停留不足一年,却对台湾近代化有所建树。他推行开山抚番的政策,鼓励汉人入山开垦,至此,台湾东部才逐渐纳入清朝的领土中。此外他废除渡台禁令,积极推动近代化建设。之后经营台湾的是福建巡抚丁日昌,他继承了沈葆桢的现代化政策,修建了台湾最早的电线。1885年,清朝廷决定提升台湾的行政层级,将隶属于福建将近200年的台湾独立出来,改设为行省,并任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积极实施一连串的改革,于是,台湾在1891年有了中国第一条官办客运铁路(基隆一新竹),南北普设电报可通福州,同时也设立邮政与新式学堂,台北城的街头亮起了路灯。在刘铭传的积极治理下,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但是,台湾建省还不到10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
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民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同时发表宣言,向各国通告建国宗旨,希望能借此引发国际干涉,使台湾免予被割让。未料,日军于6月3日攻陷基隆。于是,台湾民主国政府的首脑们,包括唐景崧和丘逢甲,都先后回到了大陆。6月下旬,民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之后3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但到10月下旬,刘永福也弃守内渡大陆,日军占领台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