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是其作为高素质劳动力主体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培养大学生突破知识、经验、心态、资金等各种限制的能力是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其实法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创业过程中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目前,从法律风险及法律保障角度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的研究还较少,大学生创业却急需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保障也有了长足进步。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从简化手续、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的大学生各种优惠。2005年,国家颁布施行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创业企业、引导投资,包括融资担保和参股等。2007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但是该法案较为笼统、抽象,不能有效地面向大学生创业群体,缺乏具体规定,使得它的可应用性不强。
在上述政策法规的规范下,各个地区推出了相应的措施,例如:简化程序,减免行政性收费,精炼审批手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支持,对创业毕业生按照标准发放创业补贴;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均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指导力度,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权益。不难看出,目前主要是依靠一系列的促进就业政策,来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
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制度、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制度的建设、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保障体系,不仅要健全法律法规,还应重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此,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探索怎样在法律层面给予合法的保护和支持,完善其法律保障机制,优化社会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者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