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茶之道 : 自由自在中国茶( 《三联生活周刊》携手国内外茶文化专家、资深从业者畅谈中国茶文化)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560879
  • 作      者:
    李鸿谷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茶,是中国zuiju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长期以来,日本茶道更多地占据了文化上的话语权,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急需现代性的挖掘和解读,本书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
2. 从“喝”茶到“品”茶,走进背后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语境。看得见、闻得到的千年茶史。
3. 西湖边杭州茶馆的幽静雅致、重庆茶馆的市井喧闹、成都茶馆的悠闲惬意、潮汕茶的精巧讲究......翻开本书,阅读的是茶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是zui真实的生活。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著有《失权者》《国家的中国开始》《普京政治》《联想涅槃》。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曾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最美期刊等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唐人和宋人,饮茶方式大不同?
为什么日本流行抹茶,中国更习惯泡茶?
为什么说茶与禅有一种自然的亲近?
几十年不变的巴蜀茶馆里,藏着怎样的市井人情?
.……
三联记者与国内外茶文化专家、资深从业者,从历史、器物、文化、生活等角度,全面解读中国茶,带你品味由器至道的中国茶文化,自由自在的中国茶。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的面向很广,作者都是精研茶学与茶道的饱学之士,涉及中国茶由器至道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中国饮茶之道的多元性格,是一本从品茶香到品文化、品境界的进阶之书,值得特别推介。

——郑培凯

 

展开
精彩书摘

 

巴蜀茶馆:一碗茶里的市井与欢愉

生活程序
茶馆并非生存空间,而是纯粹的生活空间。我到重庆的交通茶馆和成都彭镇观音阁茶馆时,感觉这种生活和当下茶空间之中常见的“和、静、清”之文化标准、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交通茶馆位于重庆九龙坡黄角坪,半地下的门洞,两侧墙体的小广告都看不清了,地面黑得发亮,走进去,那弥漫的烟气就让人胆怯三分。
画家何多苓说要的就是这个脏劲儿,一块砖、一根梁都不能粉饰。东张西望的做法显然是不入流的,我进来时正好一拨穿金戴银的客人饶有兴致地拍完了照往外走,她们似乎是茶客们最不欢迎的类型,观光拍照却不喝茶。
还没找到座位,女堂倌就来了。“喝啥子?有沱茶,有普洱……”我以为沱茶时髦且贵,女堂倌眼中流露出讶异和不以为然,原来沱茶只三块钱,花茶五块。一大包葵花子又香又饱满,将所有的炒货店都比了下去。
老茶馆里,茶客分三等,从器皿的材质、形状,就可以一见高下。
玫红塑料壳保温杯、年久失洗的棕黄玻璃罐、编了线绳把盖和杯连起的巨大的搪瓷茶缸子,甚至还有儿童水瓶……这些奇绝的器物都属于茶龄 30 年以上的茶客。一旁的大木架子上,全是各式各样的杯子。他们有自己的固定位子,天井之下围的是下象棋的,打花牌的“听用”和“财神”挑出来扔在一旁,完全当观光者不存在,自得其趣。
用蓝白瓷茶缸子的基本是中年茶客,我眼前这位,见我们两人过来拼桌,先毫无顾忌地吐出几串烟圈,把自己面前的报纸不停地抻展、抖响,煞有介事,眼皮不抬。然而直到我离开,他也不过是掏出圆珠笔,在报头上写了几十个“中”字而已。
我们这样用盖碗的,一眼就会被看出是“不知就里”派。来得早的,端坐在天井正当中,桌上摆着四个“单反”,却因为气场太弱,不敢对周围人下手。挨着窗户的长条靠背老木凳,都留给到此一游的时髦的年轻客人。我左手边的法国女孩淡定地吹着盖碗里的花朵,忍受着她旁边用不锈钢大海杯的大爷,将条凳打横,两条大腿横劈在上面,脱了鞋晾脚。
张恨水写重庆的小茶肆里,人们的东倒西歪,排列支架的竹椅,“客来,各踞一榻,虽卧而饮之。……购狗屁牌一盘,泡茶数碗,支足,闲谈上下古今事……”。
早上 6 点,茶馆开门,钥匙掌管在茶客手里。早客是老茶馆格外关照的,他们大多是因生计需求起得早的,也是老茶馆的常客。堂倌给他们的茶叶最多,浓郁滚烫,一口下去熨帖无比。
“一早一晚,满坑满谷”就是交通茶馆典型的景象。但与扬州、广州等地的“早茶”不同,重庆人早上也仅仅喝二三十分钟,纯为喝茶而来。
热爱馥郁芬芳是自古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形成的习俗。“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华阳国志·蜀志》)前一晚的火锅串串尚留存一点不舒服,早上在成都非得“啖三花”,重庆则是酽沱茶。
“今天‘吊堂’,人少,等‘打涌堂’必须等到周末。”茶馆“老板” 陈安健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油画课,他并不经营,只是每个月付给茶馆现金补贴用度。尽管这样难找座位,交通茶馆却不赚钱。
虽然环境看上去颇具“袍哥”气质,交通茶馆却并没有那么长的历史。
这里初创于计划经济时代,是服务于国营运输公司的旅馆加茶馆的混合体。社会制度已经演变,交通茶馆却一点没改地保留了下来,茶钱前两年还是 1.5 元,今天也不过 3 元到 5 元。陈安健从未想过“商业化”。
他的《茶馆》系列油画独树一帜,全以自己浸淫茶馆得到的乐趣为主题。茶客们是他多年的模特,对他展露出本来的温存面貌。他画面里的真实、新鲜热辣,是交通茶馆几十年时光的一些片段。陈安健以自己的理解,在茶馆里画了许多年。在他眼中,交通茶馆本身活着,哪怕是脏兮兮的,也是世间难得的纯净角落。
川渝的茶馆文化虽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乍一看对茶的讲究却欠了几分。一杯盖碗茶能喝一天,很少有人换茶,除了“鲜开水”冲泡, 仅仅就是分出了“甘露”“竹叶青”“碧潭飘雪”这几个相对高档的级别。茶甚至可以被菊花、柠檬取代。
宽窄巷子里的老茶馆“可居”的老板娘肖烈说,如果按照茶艺馆专注于茶本身的“清饮”标准,茶馆的茶,应该和茶艺馆区别对待。她喝岩茶、普洱,玩精巧的宋瓷,其下女将们都略能抚琴,她家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在传统文人理念里,吃茶先得有好友精舍,甘水洁瓷。跟“可居”“遥里”的精致相对照,交通茶馆和观音阁是茶的另一面。
川渝茶馆的热闹、舒展,是茶在中国人生活中另一个维度的自由。“本身并不轻视它,也不重视它,唯有经别人发现后,就认为了不得了。”
本地作家朱晓剑喜欢漫游成都的小街小巷,去不张扬的小茶铺喝茶。 “生活和茶一样,本来就是流动的。”“啖三花”是典型的成都生活。 现在走进川渝两地的茶馆,会发现本地茶几乎全面占领了茶馆。
……

 

 

展开
目录

总序     
序:自由自在中国茶     
第一章 茶史:历史光影中国茶
茶本主义:中国人的茶感觉演变史     
有容乃红茶:中国茶的传播史    
第二章 茶事:习习清风话茶事
寓己于茶:宋之六茶事     
宋代茶饮风气:斗茶与点茶     
宋代饮茶文化东渡     
古今设茗焚香     
清宫对六安茶的独爱     
第三章 茶器:烹煮点饮嗅茶香
古代茶事中的水与器     
茶席密码     
寻找武夷建盏   
第四章 茶人:山水市井访茶人
自由自在中国茶——踏访春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     
龙井茶境:山、水与禅之间     
巴蜀茶馆:一碗茶里的市井与欢愉     
寻找徽州茶:茶汤中的人情与礼节     
潮州茶米:一杯茶里的工夫   
第五章 茶道:明月清泉论茶道
幽兰、茶与逸士     
茶何以禅     
文人与禅家,生活与修行:中日茶风的分野     
茶,是心之安放,还是物之追逐?     
潮州功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     
筑境入茶:四季茶会与四时风物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