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联系实际的修养、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修养以及道德修养这四个维度探讨了修养理论的内涵,并总结出“以革命释修养”的理念。就其研究的成果来说,或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古代儒家修养理论的结合,有助于在实践唯物主义层面定位修养实践的价值,有助于提炼中国特色的修养话语及其内涵,并且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修养实践理念,从而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修养和境界提升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论参考。
对于个人来说,修养是一个关乎精神境界的话题。对于党员来说,修养是一个关乎理想信念的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修养话题有何作为?本书研究老一辈革命家的修养理论如何建构,提出“化修养为革命”和“以革命释修养”两种理路,试图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又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展示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修养理论成就。
总序童世骏001导论001第一章化修养为革命005
第一节修养话题的呈现005
第二节修养概念的用法010
第三节修养研究的理路021第二章修养理论的哲学基础027
第一节历史观027
第二节实践论030
第三节矛盾论033
第四节修身论037第三章理论联系实际的修养041
第一节理论修养041
第二节革命修养055第四章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065
第一节群众修养065
第二节劳动修养080第五章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修养096
第一节批评修养096
第二节纪律修养107第六章道德修养125
第一节平民化人格125
第二节道德品德130
第三节道德修养方法136第七章以革命释修养144主要参考文献148后记152
本书参考文献相对集中,有哲学家的论著,如冯契、冯友兰、梁溟、杨昌济、艾思奇、俞吾金;有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大钊、任弼时;有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文章,如胡桥木、胡绳、定一、李君如、陈晋。文献作者层次极高,理论修养的相关理论水准自然不低。中国共产党人谈修养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走出书斋谈修养,走进社会谈修养,走向革命谈修养,他们视修养为革命,以修养助革命。作者认为,他们谈论修养的话语方式、话语内容、话语指向极富特色,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