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汝龙译《契诃夫小说选集》二十七册陆续出版,收入小说二百余篇。该选集每册取名活泼引人,便于携带阅读,影响深远。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修订重版该选集,采用汝龙先生生前据俄文版重新校订过的译文,以飨读者。
★方便携带,高质感触感膜封面清新亮丽,给你带来更好的阅读享受!
★随书免费赠送有声书!
该集选收译者汝龙的文章《契诃夫和他的小说》及9篇小说,小说大都描写乡村和农民,反映了19世纪俄国农村的面貌。作者以同情的笔触,在俄国美丽田园的背景之下,描绘了乡间小人物幽暗的生活。
时间临近深夜。教堂诵经士萨韦利·盖金在教堂看守人的小屋里一张大床上躺着。虽然他养成习惯,素来跟鸡同一个时辰睡觉,可是今天他却没睡着。他那条被子是用五颜六色的花布片缝成的,已经很脏。他那红褐色的硬头发从被子的这一头钻出来,被子的另一头呢,伸出他那双很久没有洗过的大脚。他在听……他的小屋嵌在教堂围墙当中,只有一扇窗子对着旷野。旷野上正在进行一场真正的厮杀。谁都难于听明白这是谁要结果谁的性命,究竟为了消灭谁才闹得天翻地覆,不过根据那种险恶而又经久不息的喧嚣声来判断,必是有谁打了很大的败仗。得胜的一方正在旷野上穷追敌人,咆哮着冲进树林,窜上教堂的房顶,举起拳头凶狠地敲打窗子,大发雷霆,败北的那一方却在哀号,痛哭……凄厉的哭声时而就在窗外响,时而升高,到房顶上去了,时而又钻进火炉里。那哭声不是求救的呼喊,而是悲悲切切,知道大势已去、无法挽救的哀号。雪堆蒙上薄薄的一层冰壳,雪堆上,树木上都有泪珠颤抖,大路和小径上泛滥着由泥土和溶化的雪水合成的黑色泥浆。一句话,大地正在解冻,可是夜色太黑,天空看不清这一点,却用尽全力把大片的新雪撒在解冻的大地上。风在空中游荡,像醉汉似的……它不让雪落在地面上,却在黑暗里由着性儿把它卷来卷去。
盖金倾听着这种音乐,皱起眉头。问题在于他知道,或者至少已经猜出窗外这场动乱会闹出什么事来,而且是谁在操纵这场动乱。
“我知道!”他嘟哝说,在被子里举起手指威胁着一个什么人,“我全知道!”
诵经士的妻子赖萨·尼洛夫娜在窗旁的凳子上坐着。一盏铁皮小灯放在另一个凳子上,仿佛胆怯而且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似的,洒下微弱而闪烁的亮光,照在她宽阔的肩膀上,照在她美丽诱人的身体轮廓上,照在她那根垂到地面的粗辫子上。她正在用粗麻布缝麻袋。她的双手很快地活动着,然而她的整个身体、眼神、眉毛、厚嘴唇、白净的脖子,却一动也不动,专心干那种单调而机械的工作,仿佛睡着了似的。她只偶尔抬起头来,让她那疲乏的脖子休息一下,瞟一眼窗外,看看风雪怎样在那儿逞威,然后又对着那块粗麻布低下头去。她美丽的脸上生着一个狮子鼻,两边有两个酒窝,然而那张脸却一无表情,既没有愿望,也没有忧伤,更没有欢乐。美丽的喷泉在不喷水的时候,也总是这样一无表情的。
不过后来她总算做完一个麻袋,把它丢在一旁,舒畅地伸懒腰,把昏花呆板的目光停在窗子上……窗玻璃上淌着水珠,粘着些白色的、短命的雪花。那些雪花落在玻璃上,看一眼诵经士的妻子,就溶化了……
“你过来睡吧!”诵经士嘟哝说。
诵经士的妻子一声不响。可是突然,她的睫毛动弹一下,眼睛里流露出注意的神色。萨韦利本来一直躺在被子里观察她脸上的表情,这时候就伸出头来,问道:
“怎么了?”
“没什么……好像有人来了……”诵经士的妻子轻声回答说。
诵经士就用胳膊和腿撩开被子,爬起来,在床上跪着,呆瞪瞪地瞧着他的妻子。小灯那胆怯的亮光照亮他满是胡子的麻脸,从他蓬松的硬发上滑过去。
“你听见了吗?”他的妻子问。
在风雪单调的呼啸声中,他隐约听见玎玲玲的尖细的哀叫声,像是一只蚊子想要落到人的脸上来,却受到阻挠,于是生气了,就嗡嗡地叫起来似的。
“那是邮车……”萨韦利蹲在自己的脚后跟上,叽咕说。
离教堂三俄里远有一条驿道。遇到刮风的天气,如果风从大路刮到教堂来,那么在这小屋里住着的人就能听见车铃声。
“主啊,这样的天气还有这种兴致赶着车出来!”诵经士的妻子叹道。
“这是公事。你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反正得赶着车上路……”
哀叫声在空中响了一阵,停了。
目次
契诃夫和他的小说汝龙
巫婆
村妇
邮件
新别墅
芦笛
阿加菲娅
大学生
猎人
幸福
★在中国文学翻译界,汝龙翻译的契诃夫,最为传神地表达了原著的精髓。如同朱生豪之于莎士比亚,傅雷之于巴尔扎克,草婴之于托尔斯泰,汝龙对契诃夫的执着,使其成为契诃夫在中国名副其实的代言人。正如巴金所说:“他把全身心都放在契诃夫身上,他使更多读者爱上了契诃夫。”
★汝龙这位“个体单干户”翻译家,用四十年的时间,毕其一人之力,自学英语和俄语,翻译了契诃夫的全集。人们通过汝龙,认识了契诃夫的智慧与幽默;契诃夫通过汝龙,在中国读者心中扎了根。
★冯骥才曾提过一件汝龙翻译契诃夫小说的故事:“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出版社想出版契诃夫的作品,因与翻译契诃夫作品的专家汝龙谈不拢,便绕过汝龙,邀请了一些俄文专家,试译契诃夫的《套中人》。大家全都译这篇小说,为了看谁译得好。结果没有一人能够把契诃夫的味道译出来,最终还得去找汝龙。好像唱《失空斩》,只有马连良才是孔明的味儿”。
契诃夫创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丝毫不假作谦虚地肯定地说,在技巧方面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列夫·托尔斯泰
作为文体家,契诃夫在我们当代的艺术家中是唯一掌握了“言简意赅”的高超艺术的。——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