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373977
  • 作      者:
    史文中,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是根据作者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积累和在地理国情监测领域的新研究成果所撰写的,系统阐述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论与技术。全书分为10章,分别介绍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基本内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组织与管理,地理国情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地理国情监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发布与可视化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应用等内容。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可作为从事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与应用的科技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地理国情监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可概括为: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相比于地理信息,是连续的、动态的、综合的信息,是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国际关系等在地理空间的综合反映。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地理国情数据与信息获取技术、地理国情数据与信息分析技术、地理国情数据与信息的管理与发布技术。其中,地理国情数据与信息获取技术是遥感、导航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传感网等的综合运用;地理国情数据与信息分析技术是变化检测技术、时空数据分析、地统计分析、时空数据建模、数据同化和时空数据挖掘的综合运用;地理国情数据与信息的管理与发布技术是时空数据库、网格GIS、云计算、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技术等的综合运用。
  1.2.2测绘职能部门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
  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王春峰(2011)认为,就地理国情而言,测绘的基本要素没变,测绘的技术手段没变,测绘的法律法规不变,测绘的职责定位不必变,测绘的组织结构不需变,而变化了的仅仅是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时间点变为时间段、由测绘地表形态变为监测地表变化、由提供测绘成果变为提供报告监测信息。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李维森(2011)认为,以前,测绘只是客观反映地表存在,没有做分类统计分析,而监测必须基于分类做比较、做统计分析、做预测反演。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李志刚(2011)认为,利用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对地理国情进行监测,持续获取自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的动态信息,周期性监测国家物资基础的各种状态、条件、特征等,为有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地理国情监测报告。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广义地说是传统测绘概念在新形势下的全新表达,狭义地说是现阶段测绘在应用服务领域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陈建国(2011)认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以“3S”技术和其他测绘方法为基本手段,与测绘工作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差别:①信息表示的差别。单纯的测绘工作往往只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得到的信息数据主要是位置(平面、高程、时间)、图形和属性;而地理国情监测却要复杂得多,除了需要具备测绘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②规范表示的差别。地理国情监测往往以现有的、现势性较强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量算也在图库中自动进行。由于测绘规范对地理实体的描述和量测与有关专业部门对地理实体的描述和量测存在不一致,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即便用同样的方法量算,取得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不一致的。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肖平(2011)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可分为两类: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可以通过基础测绘直接获取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要素分布及其变化和各种统计分析综合信息。间接信息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矿产资源、自然灾害、气象、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测绘不能完全获取的,需要与专业部门联合进行信息获取和综合。
  各测绘地理信息职能部门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地理国情监测是传统测绘的延伸和拓展,包括三个方面:①职能上的延伸与拓展,从地图、数据的提供到信息、知识的服务;②产品上的延伸与拓展,静态的、地图数据到动态的、实时的信息与知识:③内容上的延伸与拓展,从只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到综合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多要素。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引言
1.2 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
1.2.1 学术界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
1.2.2 测绘职能部门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
1.2.3 本书对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解
1.3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框架
1.3.1 国际上地理国情监测相关的内容
1.3.2 地理国情监测的领域与要素
1.3.3 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特点
1.3.4 地理国情监测系统的功能
1.3.5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
1.3.6 地理国情监测内容的框架
1.4 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获取
2.1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2.1.1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类型和作用
2.1.2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技术特点
2.1.3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要求
2.1.4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方法分类
2.2 航天遥感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技术
2.2.1 地理国情监测可用的高分影像资源及其适用范围
2.2.2 资源三号卫星与地理国情监测
2.2.3 航天卫星遥感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2.3 航空遥感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技术
2.3.1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2.3.2 机载LiDAR技术
2.4 低空无人遥感技术
2.4.1 低空无人遥感平台及其技术特点
2.4.2 低空无人遥感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2.5 地面车载移动测量技术
2.5.1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
2.5.2 可量测实景影像产品
2.5.3 车载移动测量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2.6 船载水上水下三维地形一体化测量技术
2.6.1 船载水上水下三维地形测量系统
2.6.2 船载水上水下三维地形测量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2.7 众源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技术
2.7.1 众源模式及其技术特点
2.7.2 基于0SM的众源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模式及其适用领域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处理
3.1 特征提取与匹配
3.1.1 特征提取
3.1.2 特征匹配技术
3.2 遥感影像几何纠正
3.3 影像数据配准
3.3.1 影像间配准
3.3.2 矢量与影像配准
3.4 遥感影像分类
3.4.1 遥感影像分类概述
3.4.2 基于模糊拓扑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影像分类
3.4.3 遥感影像分类的决策树方法
3.5 遥感影像融合
3.5.1 多源影像数据融合概述
3.5.2 多源影像融合模型
3.5.3 多源影像数据融合的方法
3.6 地表参数反演
3.6.1 地表参数反演概述
3.6.2 地表参数反演技术流程
3.6.3 数据同化
3.6.4 地表参数反演实例
3.7 变化检测技术
3.7.1 变化检测技术进展
3.7.2 变化检测技术方案
3.7.3 影像间变化检测方法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组织与管理
4.1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特征
4.2 地理国情时空数据组织模型
4.2.1 时空数据结构化组织模型
4.2.2 移动对象数据组织模型和抽象时空类型数据模型
4.3 地理国情数据组织方法
4.3.1 基于地理网格的地理国情数据组织方法
4.3.2 面向对象的地理国情数据组织方法
4.4 地理国情数据集成建库
4.4.1 地理国情数据整合集成
4.4.2 地理国情数据建库
4.5 地理国情数据维护与更新
4.5.1 数据维护更新的原则
4.5.2 数据维护更新的内容
4.5.3 数据维护更新的步骤
4.5.4 数据维护更新方法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地理国情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
5.1 地理国情基本空间分析
5.1.1 缓冲区分析
5.1.2 叠加分析
5.1.3 网络分析
5.2 地理国情空间分布分析
5.2.1 地理国情点模式空间分析
5.2.2 地理国情面格局空间分析
5.3 地理国情数据相关性分析
5.3.1 空间多因素相关分析
5.3.2 空间回归模型
5.4 地理国情专题数据统计分析
5.4.1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5.4.2 城市发展变化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5.4.3 主题农业大宗产品优势产区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5.4.4 地理国情灾害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5.5 地理国情时空过程建模
5.5.1 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
5.5.2 元胞自动机模型
5.5.3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
5.6 地理国情空间数据挖掘
5.6.1 地理国情空间关联规则挖掘
5.6.2 地理国情空间聚类挖掘
5.6.3 地理国情空间分类挖掘
5.6.4 地理国情空间离群点挖掘
5.6.5 地理国情时空数据挖掘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地理国情变化检测的不确定性与质量检验
6.1 变化检测
6.2 变化检测的不确定性来源
6.2.1 影像获取阶段不确定性主要来源
6.2.2 遥感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性
6.2.3 遥感影像分析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性
6.3 变化检测中不确定性的传播
6.3.1 概率矢量
6.3.2 不确定性传播理论
6.4 变化检测的不确定性度量
6.4.1 分类中概率矢量相应的参数指标
6.4.2 变化检测中概率矩阵的参数指标
6.5 变化检测的质量检验方法
6.6 变化检测中的空间抽样
6.6.1 常用空间抽样模型
6.6.2 变化监测中的抽样
6.7 变化检测结果精度与影像配准误差的关系
6.7.1 影像差分法
6.7.2 实验结果
6.7.3 本节小结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地理国情可视化与发布
7.1 地理国情的可视化问题
7.1.1 地理国情可视化的概念
7.1.2 地理国情监测的可视化框架和内容
7.1.3 地理国情可视化的步骤
7.2 地理国情的基础可视化方法
7.2.1 地图表达方法
7.2.2 图像表示方法
7.2.3 统计图表方法
7.2.4 三维方法
7.2.5 虚拟现实与虚拟地理环境
7.3 地理国情变化检测的可视化
7.3.1 变化信息的表达
7.3.2 不同时相数据的对比显示技术
7.4 地理国情监测时空动态变化可视化
7.4.1 时序数据的动画可视化
7.4.2 地理国情时空数据综合可视化
7.5 地理国情数据分发概述
7.5.1 地理国情数据分发的特征
7.5.2 地理国情数据分发的主要内容
7.5.3 地理国情数据分发的对象
7.5.4 地理国情数据的分发模式
7.6 地理国情数据分发的关键技术
7.6.1 地理国情数据的聚合
7.6.2 地理国情信息推送
7.6.3 数字水印
7.6.4 云计算服务
7.7 地理国情数据的在线分发
7.7.1 地理国情数据在线分发的基本内容
7.7.2 地理国情数据在线分发系统框架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地理国情监测的标准规范
8.1 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参考依据
8.1.1 国际相关标准
8.1.2 国内的相关标准
8.2 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框架
8.2.1 地理国情监测标准的类别划分
8.2.2 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8.2.3 与其他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
8.3 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制定流程
8.3.1 标准的层级
8.3.2 标准的制定流程
8.3.3 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制定实例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地理国情监测应用
9.1 大气环境监测
9.1.1 利用卫星监测空气污染
9.1.2 空气污染建模
9.2 水环境监测
9.2.1 香港水环境监测
9.2.2 湖北省水环境监测
9.2.3 东湖水质监测
9.3 城市热岛监测
9.3.1 遥感的城市生态与植被研究
9.3.2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9.4 城市形态监测
9.4.1 监测区概况
9.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9.4.3 基于卫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提取
9.4.4 卫星影像预处理
9.4.5 卫星影像监督分类
9.4.6 武汉城市建成区提取
9.5 公共卫生监测
9.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内容总结
10.2 发展展望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