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家庭和睦心理学
0.00     定价 ¥ 0.00
  • ISBN:
    9787561361337
  • 作      者:
    宋心田编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加入电子书架
手机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此二维码即可在手机上阅读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家庭关系的心理认同;老人关系的心理接受;亲子关系的心理直通;配偶关系的心理融洽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节家庭责任体现人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在你选择了成家的同时也就别无选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责任是不可选择的,不去承担就是逃避。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互爱的关系。谁没有自己的理想,又有谁不懂得幸福之甜蜜。家庭不同于社会、不同于单位之处就在于家庭中充满着自觉的爱,而这爱来源于每个家庭成员心灵深处的无私奉献,这奉献又源于对家庭的责任感。
  家庭责任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对于任何人来说家庭责任都是不可推卸的。认清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责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对构建文明与和谐,以及享受幸福有着重要的实质意义。认识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家庭责任是指个人要通过自己辛勤地劳动,对家庭成员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努力保证家庭成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平安、健康、愉快地生活或成长。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庭责任。
  社会责任则是指个人通过努力优质高效地劳动,尽可能多地创造出超过个人消耗的财富,满足群体或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无论处在何种角色,其言其行不仅不能损害群体或社会利益,而且还要维护社会利益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从社会这个角度来看,人的社会责任分为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两类。
  强制性的社会责任是由法律、法令、规章制度、包括契约确定下来的责任。具体说就是法律上所讲的民事责任。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契约的尊重是现代社会存在的根基。树立对法律乃至每一份契约,尤其是小的契约负责的精神是法治的出发点。个人必须自觉地承担这类社会责任。如履行合同契约,依法从事工、商、服务行业的经营、依法纳税等民事义务;依法遵守社会治安秩序,自觉遵守社区或单位的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受到社会强制性的惩处。’
  非强制性的社会责任纯粹靠人的自觉,如努力学习,积极劳动,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爱护社会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努力保护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秉公办事;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
  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都要承担的责任,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来说,难免会出现“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但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不能以家庭责任排斥社会责任。不管哪种社会,法律和所提倡的道德,其目的都在于提醒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一般情况下,不承担家庭责任的人在世人眼中连畜生都不如;只承担家庭责任而推卸或逃避社会责任的人,仅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进化中的人,其人格肯定是大有缺陷的。人只有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体现他作为人的生命本能,才能高踞于其他的一切动物之上。在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方针,易于连接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道德程度、文化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易于引导全社会各阶层成员从各自的起点上循序渐进,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易于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的精神吸引力。
  21世纪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每一个公民担负起自己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不但不会抹杀个人的利益,而且是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提法,易于影响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行为是受内心世界支配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能影响人内心精神世界的观点、学说可以长盛不衰。儒家学说为什么会延续2000多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他:父母死了,子女要致哀三年,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孔子的回答既不是说这是制度的规定,必须服从,也不是说这是神的意志,你必须做;而是说:你小的时候,父母抚养你、照顾你不少于三年吧;父母死了,你连三年的哀悼都不表示吗?孔子没有把哀悼三年的必要性、合理性归结为外在的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而归结为人的内心心理,归结到子女对父母自觉地爱。也就是把外在的制度归结为心理的自觉需要。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庭关系的心理认同
家庭和睦是亲情的根本
家庭责任体现人的内心世界
家庭关系的核心基础是平等
懂得三代同堂的关系呵护
善于把冷漠变成关爱
不要让唠叨成为习惯
认识大男子主义的行为
宅男具有许多独有的特征
让宅女融入人群之中
“421”家庭的幸福艺术
认识丁克一族的产生根源
闪婚是一种情感快餐
善于化解老年再婚的阻力
消除再婚的心理障碍
善于调整怨妇的心理
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生活
生活的本质就是“过日子”
善于消除病态的洁癖问题
拥有正确的家庭消费观
远离疯狂购物的心理误区

第二章  老人关系的心理接受
供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父母是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人
尊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懂得用感恩的心孝敬父母
隔代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啃老行为是对生活的逃避
正确地看待父母的唠叨
消除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第三章  亲子关系的心理直通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让博大的父爱温暖孩子
正确地对待独生子女的教育
善于教育与引导孩子成长
孩子调皮是一种天性
改变孩子贪玩过度的毛病
……
第四章  配偶关系的心理融洽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心理定位
第五章  亲属关系的心理定位
阅读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